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电力设计院的日常> 铁笔绘山河,匠心铸丰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铁笔绘山河,匠心铸丰碑(2 / 2)

为一道风景,而非视觉污染。

方案讨论会上,不少人摇头:变电站就是变电站,何必搞得这么复杂?

王晓却坚持己见:我们的工程应该与环境和睦相处,而不是强行改变环境。

她带领团队考察当地民居建筑,在bi软件中构建传统建筑元素;走访植物专家,筛选适合在变电站周围生长的本地物种;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不同季节、不同角度的视觉影响,优化建筑布局和外观设计。

那段时间,她的电脑屏幕上总是显示着三维模型,桌上堆满了各种植物样本。

最终完成的方案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变电站建筑融入了当地民居的坡屋顶和青砖元素,周围通过堆土造坡、配置多层次植被,使建筑体量在视觉上大幅减小。从主干道看去,只能看见一片郁郁葱葱的山坡和若隐若现的屋顶,与周围山体完美融合。

更令人惊喜的是,王晓还在设计中加入了雨水收集系统和太阳能板,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

项目落成后,成为了行业内的标杆,获得了当年电力工程优秀设计一等奖。参观者惊叹:这哪里是变电站,分明是一座园林。

站在领奖台上,王晓平静地说:土木工程师的使命,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对话,在尊重中寻求和谐。我们的作品,应当成为传给后人的遗产,而不是负担。

2020年,王晓成为了科里第一个评为正高工的人。

公布结果那天,全科室的人都来祝贺。年轻人簇拥着她,要她讲成功的秘诀。

王晓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面孔,想起了二十三年前的自己。

我没有什么秘诀,就是二字。她轻声说,每一个数据都认真计算,每一条线都认真绘制,每一个细节都认真推敲。土木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我们笔下是实实在在的建筑,它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她打开电脑,调出一个标记着工作笔记的文件夹。

这是我入职以来所有的电子工作笔记。里面记录了我参与过的每一个工程的经验教训。从最简单的10kv配电所,到现在的特高压变电站,每一个项目都有新的收获。

她点开一个标注着2005年龙湾变电站的文档,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计算公式和现场数据,旁边还有详细的注释:基础沉降超出预期,需调整配筋方案。

那时我还是个新手,现场发现问题,连夜用刚学会的cad软件重新计算,及时调整了方案。从那以后,我养成了每个项目都要亲自核对关键数据的习惯。

年轻人围在电脑前,每一个文档都条理清晰,从最早到最新,始终保持着同样的严谨。

王工,您是怎么保持二十三年如一日的热情的?刚入职的小李好奇地问。

王晓望向窗外,远处一座她设计的变电站静静矗立在夕阳下。

因为热爱。她缓缓道,当你看到屏幕上的线条变成实实在在的建筑,当你设计的变电站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她转过身,眼中闪着光:土木工程是我们留给大地的印记。几十年,几百年后,当人们看到这些建筑,仍然会赞叹当年的工程师有多么用心、多么智慧。这就是我们的传承。

夜幕再次降临,王晓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

她正在审查青年工程师的cad图纸,鼠标在屏幕上移动,不时添加批注。

这个地方的梁柱节点需要加强,考虑采用斜向加腋板。

基础埋深不足,建议增加500。

楼梯间布局可以优化,减少空间浪费。

她的批注总是具体而富有建设性,从不简单地打叉否定。年轻人都说,被王工审查图纸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比上几个月培训班收获还大。

王工,这么晚了,还不回家吗?清洁工刘阿姨推着清洁车路过。

马上就走,还有个三维模型要检查一下。王晓微笑着回答,手中的鼠标却没有停下。

灯光下,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投射在墙上,与那些获奖工程的照片融为一体——那是她的青春,她的事业,她的人生。

二十三载春秋,青丝已成白发,不变的是那份执着与热爱。她从不停歇,因为她知道,前方还有更多难题等待解决,还有更多夜晚需要坚守,还有更多工程等待描绘。

在她心中,自己始终是那个刚刚踏入这一行的年轻人,手握鼠标,面对屏幕,怀着敬畏与激情,准备在广袤大地上,绘就下一幅壮美画卷。

键盘轻响,如春蚕食叶,如细雨润物。

那是土木工程师与土地的对话,是理性与美的交响,是一个平凡人书写的不平凡传奇。

——这便是王晓,人们口中的土建一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