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电力设计院的日常> 我被AI抢单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我被AI抢单了(2 / 3)

法构建的世界里。有一次,李工甚至听到他在和另一个年轻同事激烈讨论,提到“深度学习优化控制参数”、“非线性规划求解”之类的术语,语气兴奋。

部门里隐隐分成了两派。以王工为首的老派工程师们,聚在一起时,多是抱怨、质疑,带着一种被侵犯领地的愤怒和抗拒。而几个年轻骨干,虽然不明说,但眼神里对“伏羲”方案的好奇、探究,乃至跃跃欲试,是藏不住的。

裂痕,无声无息地扩大。

转折发生在一周后。

按照“伏羲”方案进行初步的数字化建模和仿真测试时,一个关键的回流并网控制模块出现了严重的振荡现象,仿真软件里,代表电流和电压的曲线剧烈地上下抖动,远超安全阈值。连续尝试了几次,结果都一样。

“看!我说什么来着!”王工几乎是立刻跳了起来,指着屏幕,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畅快,“花架子!中看不中用!这么基本的稳定性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效率提升?”

老周的脸色也变得难看,盯着那乱窜的曲线,眉头拧成了疙瘩。

负责建模的年轻工程师急得满头大汗,反复检查模型参数,嘴里嘟囔着:“参数都是按‘伏羲’给的输入的啊,迭代算法也没错,怎么会……”

办公室里一片嘈杂,质疑声、议论声嗡嗡响起。几个原本对ai方案抱有期待的年轻人也蔫了,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地坐在自己位子上的赵晓锋忽然站了起来。他走到那台出问题的电脑前,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压过了周围的议论:“李工,周经理,这个问题……‘伏羲’在生成方案的附属技术备忘录里,提到过一种可能。它指出,在极端快速响应工况下,传统pid控制器的相位裕度可能不足,建议尝试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pc)与自适应参数整定相结合的备用算法。备忘录里有初步的算法框架。”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到了赵晓锋身上。

李工心头一震。附属技术备忘录?他完全没注意到还有这个东西。或者说,他潜意识里抗拒去阅读那些更深入、更技术化的ai推理过程。

“你怎么不早说!”王工没好气地斥道。

赵晓锋低下头,小声解释:“我……我也是刚把备忘录里关于控制的部分看完,不太确定……”

“试试。”李工打断了他,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他看向赵晓锋,眼神复杂,但没有任何责备,“把那个备用算法框架调出来,我们一起看看。”

晓锋像是得到了赦令,立刻回到自己电脑前,飞快地操作起来。几分钟后,他将一份标注着“pc-自适应备用控制算法概要”的文档投到了公共屏幕上。

李工拉过一把椅子,坐在晓锋旁边。王工和其他几个工程师也围了过来。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成了李工和赵晓锋,或者说,是老工程师与年轻技术员,与ai留下的“启示”之间的一场激烈攻防。李工凭借深厚的控制理论功底和对现场实际运行条件的理解,不断提问、质疑,指出算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点和实现难点;赵晓锋则快速理解、回应,结合“伏羲”备忘录里的逻辑推导和自己在学校掌握的先进控制理论,尝试解释和补充。时而争论,时而沉默思考。

终于,在一个关键参数上,李工提出了一个调整建议,这个建议基于他处理过的某个类似现场振荡问题的经验。赵晓锋眼睛一亮,迅速将修改后的参数输入仿真模型。

重新点击运行。

屏幕上,之前那些狂躁的曲线,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瞬间抚平,变得稳定而平滑,完美地落在了安全区间之内。

办公室里静了一下,随即爆发出低低的惊叹。

王工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重重地吐出一口气,拍了拍赵晓锋的肩膀。

老周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脸上露出了近半个月来的第一个笑容。

李工没有笑。他缓缓站起身,看着屏幕上那条优美的曲线,又看看身边因为激动和兴奋而脸颊微红的赵晓锋,还有周围那些如释重负的同事。他心中那股盘踞多日的块垒,似乎在慢慢松动。

他走到办公室前面的白板前,拿起记号笔。所有人的目光都跟着他。

“都过来吧。”李工的声音平静而有力,带着一种经历过震荡后的坚定,“‘伏羲’的方案,不是我们的敌人,也不是来取代我们的神谕。”

他在白板中央画了一个大大的圆。

“它是这个——一个前所未有的工具,一个拥有我们无法企及的计算力和数据挖掘能力的‘超级大脑’。”全局优化”。

然后,他在圆的周围,画了几只指向圆的手。

“而我们,”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张面孔,年轻的,年长的,“我们是这些。我们拥有它没有的东西:对现场实际工况的理解,对设备物理极限的把握,处理突发故障的经验,还有……”他看向赵晓锋,又看向王工,“还有在它给出的‘最优解’出现偏差时,把它拉回正轨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在那几只手下分别写下:经验、直觉、现场知识、批判思维、创造性。

“它负责提出‘可能性’,大胆的、突破性的可能性。”李工在ai的圆圈旁写上“可能性”。

“我们负责验证‘可行性’,确保它能在现实世界中安全、可靠地落地。”他在代表人的手旁边写上“可行性”。

“从现在开始,”李工放下笔,声音清晰地传遍整个办公室,“忘掉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