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电力设计院的日常> 蓝海筑风——推动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蓝海筑风——推动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2 / 2)

数值模拟和水池试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调整。他们与国内顶尖的钢结构制造企业联合攻关,寻找最适合的材料和焊接工艺,力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成本降下来。

王工起初对方堃的“激进”方案持保留态度,但看到年轻人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渐渐改变了看法。他利用自己几十年积累的工程经验,在结构细节、施工工艺上为方堃团队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建议,避免了许多可能在实际建设中出现的“坑”。这种“老带新”的传承与融合,成为了项目推进的润滑剂。

生态融合方面,设计院邀请了海洋大学的专家团队加入。他们共同勘察场址,详细研究海洋生物习性。最终的设计方案中,对中华白海豚的核心洄游通道进行了避让;风机基础采用了表面粗糙化、设置人工鱼礁窝孔等生态化设计;甚至规划了未来与渔业部门合作,在风场特定区域投放人工鱼礁,真正建设“海上风电+海洋牧场”。

智能化团队则与国内的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一套“风场超脑”系统。通过在风机、海缆、升压站等关键部位部署数以千计的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再通过边缘计算和云端ai分析,实现风功率预测、设备健康状态评估、运维船舰智能调度等功能。这意味着,未来的风场将像一个有感知、能思考的有机生命体,而不仅仅是冰冷机器的集合。

“深蓝一号”项目的设计方案,在行业评审会上引起了轰动。专家们对其技术前瞻性、生态友好理念和智能化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也对其中涉及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应用风险提出了质询。

就在项目进入关键的施工图设计阶段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乱了节奏:某国际航运巨头提出,规划的“深蓝一号”风场边缘,与其一条重要的国际航线距离过近,可能存在潜在风险,要求调整场址或做出额外安全承诺。

消息传来,项目组内部弥漫起一丝焦虑。调整场址意味着前期大量工作白费,而不解决航运安全问题,项目就无法通过核准。

“怎么办?难道要放弃?”有人泄气地问。

“不能放弃!”李振海斩钉截铁,“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正好检验我们应对复杂局面、实现多目标平衡的能力。”

他立即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专项小组。一方面,积极与交通、海事等部门沟通,提供详细的风场航行安全影响模拟分析报告,证明在采取适当措施后风险可控;另一方面,指示方堃的团队,加快研发并集成更先进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和障碍物预警系统,确保能对误入区域的船舶进行及时预警。

同时,王工带领团队,进一步优化风机布局,在靠近航线的一侧留出了更宽的安全缓冲带。

经过数轮艰苦的谈判和技术澄清,设计院用详实的数据、严谨的方案和负责任的态度,最终赢得了相关方的理解和认可,危机得以化解。这场风波,反而让“深蓝一号”项目在安全设计和多方协调方面,做到了更极致的“高质量”。

一年后的秋天,“深蓝一号”首台漂浮式风机成功吊装的日子。

碧空如洗,海风猎猎。巨大的浮式基础平台在拖轮的牵引下,稳稳地屹立在预定海域。上方,百米高的风机塔筒和巨大的叶轮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这不仅是我国深远海风电开发的里程碑,更是设计院向“高质量发展”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李振海、王工、方堃,以及所有项目组成员,站在指挥船的甲板上,望着这片凝聚了他们无数心血与智慧的蓝海。

“成功了!”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和掌声。王工用力拍了拍方堃的肩膀,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这个曾经被他认为“冒进”的年轻人,用他的才华、执着和担当,证明了创新的价值。

李振海眺望着那台如同蓝色海洋中定海神针般的风机,心潮澎湃。他想起最初那份“保守”的方案,想起方堃的“挑战”,想起攻关的日夜,想起化解危机的艰辛。这一切,都化为了眼前这壮丽的图景。

“这只是一个开始。”李振海对身边的同事们说,“‘深蓝一号’证明了我们有能力走向更深、更远的海,有能力在获取清洁能源的同时守护海洋生态,有能力用智慧赋能工程。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建几个风电场,而是要以独特优势筑牢根基,构建一个集发电、制氢、养殖、科研于一体的‘海上能源综合体’,真正为能源安全和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我们‘设计院人’的力量。”

海风拂面,带着咸涩,也带着希望。方堃深吸一口气,目光投向水天相接之处。那里,是更广阔的深海,是未来更大的舞台。他知道,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蓝色国土上,属于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写下序章。

波涛之上,风车不息。一场关于能源、关于未来、关于强国梦想的宏大叙事,正随着旋转的叶片,在无垠的碧海蓝天间,磅礴展开。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