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像李爽一样从其他行业转型过来的人。反应各异,有人深以为然,频繁记录;有人眉头紧锁,陷入沉思;但也有人面露不屑,私下低语:“危言耸听,电力是国之命脉,怎么可能和房地产一样?”
李爽并不气馁。他深知,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重建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个人职业生涯的重建,更体现在认知和预警系统的重建。他无法阻止可能到来的周期,但他希望能唤醒一些人,至少,让他们开始思考“重建”的可能性。
沙龙结束后,一位年轻的电网工程师找到李爽,眼神里带着光:“李工,您说得对!我们不能等到无路可走时再怨天尤人。我正在研究微电网和区域能源自治,也许,那就是未来的一种‘重建’方向。”
李爽看着这位年轻人,仿佛看到了当年在建筑行业废墟上,决心转型的自己。他欣慰地笑了。
夜晚,他站在阳台上,望着城市璀璨的灯火。每一盏灯的背后,都是一个依赖电力运转的家庭、企业、梦想。这片光明,还能持续多久?他不知道确切的答案。但他知道,周期律如同宿命,高悬于每一个行业之上。
他拿出手机,给公司的研发团队发了一条信息:“关于我们下一代分布式储能系统与现有电网柔性接入的方案,我认为还需要更激进的构思。我们必须考虑到,未来电网角色可能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远处,城市的灯光依旧辉煌,但在李爽的眼中,那光芒之下,已能看到隐约的裂缝。他不再恐惧,反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力量。因为他已经看到了可能的崩塌,并且,他正在为自己,也希望能为更多人,寻找一条重建之路。
电流将尽之处,或许,正是星光开始闪耀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