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出过什么事。你们设计院就会拿规范卡人,增加我们施工难度和成本!”
那一刻,陈怡感觉自己不是设计师,而是一个阻碍“进步”的绊脚石。她孤立无援,所有的技术论证在“经验”和“成本”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她仿佛看到多年前,像张主任那样的老一辈工程师,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在项目现场一言九鼎,受人尊敬。而到了她这里,“技术权威”的光环早已褪色,只剩下“背锅工具人”的尴尬。
会议不欢而散。最终,在张主任的“协调”下,方案以一种折中的、但依然让陈怡感到不安的方式通过。她再一次,在修改确认单上签下了名字。笔尖划破纸张,也像是在她心上划开了一道口子。
她颓然坐在空荡荡的会议室里,窗外华灯初上,映照着这座依赖重工业起家的城市。新能源,这本该是充满希望和未来的事业,此刻却让她感到无比窒息。
张主任推门进来,默默地给她倒了杯热水。
“主任,我……”陈怡的声音有些哽咽,“我们学的这些东西,到底还有什么用?我感觉自己就是个画图的机器,不,连机器都不如,机器还不会背锅。”
张主任叹了口气,在她对面坐下,目光透过老花镜片,带着复杂的情绪:“小陈,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们那个年代,项目没这么多,节奏没这么快,技术说话确实硬气些。但现在……市场变了。设计院要生存,就得适应。”
他顿了顿,看着这个充满才华却备受挫折的年轻人,缓缓道:“但是,技术永远不会真正贬值。它可能一时被忽视,被妥协,但最终,能保障项目安全、可靠运行的,还是它。你现在觉得是在背锅,是在妥协,可你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还有你在坚持核算那些荷载,坚持核对那些安全距离,才可能避免未来真正的大锅?”
“我们现在做的,可能不是在台前指点江山的‘权威’,而是在幕后死死拉住安全底线的那个人。这份工作,确实不如以前光鲜,甚至有点……憋屈。但它的内核,没变。那就是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守护工程的安全和质量。形式变了,阵地还在。”
陈怡抬起头,看着主任花白的头发和镜片后依然锐利的目光。她想起自己修改图纸时,那些深夜独自进行的验算,那些坚持加入的备注和警示。
价值崩塌了吗?是的,那个关于“技术尊严”的完美想象,确实在现实的重压下出现了裂痕。
但或许,在崩塌的废墟之下,一种新的、更为坚韧的价值正在悄然滋生——那不是在鲜花和掌声中确立的权威,而是在泥泞和拉扯中,依然固执地守护着专业与安全底线的、沉默的勇气。
她拿起那杯已经微凉的水,喝了一口。路还很长,项目还要继续。她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更好,但至少在此刻,她决定,先做好那个在幕后,死死拉住底线的人。哪怕力量微薄,哪怕无人喝彩。因为这是她,作为一个电力设计师,最后的、也是必须坚守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