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电力设计院的日常> 电力变革,匠心情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电力变革,匠心情怀(2 / 3)

杨云帆沉默良久,突然开口:“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让ai来帮忙。”

在周院长的支持下,项目组引进了最新的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平台。但问题随之而来:如何让ai理解复杂的设计需求和约束条件?

杨云帆主动请缨,牵头制定设计规则库。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将几十年积累的设计经验一条条整理出来,转化为机器可以理解的规则和参数。那些曾经只存在于老师傅们头脑中的“秘诀”,第一次被如此系统地编码化。

“杨工,这个防腐蚀处理原则,手册上可没有啊。”小李看着其中一条规则说。

“那是陈工当年教我的,海边变电站的钢结构必须采取的特殊保护措施。”杨云帆回答,“这些东西,如果不教给ai,它永远学不会。”

两周后,规则库初步建成。当ai平台开始运行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第一次迭代,方案漏洞百出。

第二次,已有雏形。

“出来了!符合所有约束条件的17个方案!”小李惊呼。

杨云帆仔细审视着这些方案,其中一种创新的立体布局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种布局在传统设计中几乎不可能被考虑,但它巧妙地解决了空间有限的难题。

“不过,这个方案的可靠性还需要验证。”他指出。

接下来的日子里,团队利用bi模型进行了多轮仿真分析,不断优化这个最有潜力的方案。杨云帆则凭借自己的经验,对ai生成的方案进行了多处微调,使它在创新的同时更加符合工程实际。

最终方案汇报会上,当三维模型在全息投影中旋转展示时,客户方代表禁不住鼓起掌来。

“精妙绝伦!既创新又实用,你们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的?”

杨云帆与小李相视一笑:“是老工匠遇到了新工具。”

项目成功后,设计院召开了技术转型总结会。杨云帆被邀请分享心得。

站在台上,他看着台下不同年龄的同事们,缓缓开口:

“这些个月,我常常思考,在这场技术变革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绘图工具变了,从笔变成了鼠标;计算方式变了,从人脑变成了电脑;表达形式变了,从二维图纸变成了三维模型。这些都是变了的部分。”

“但工程师的责任心没有变,对安全的追求没有变,对创新的渴望没有变。这些核心的价值,永远不会变。”

“刚开始,我害怕被新技术淘汰,拼命学习各种软件操作。后来我发现,我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会用多少工具,而在于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ai可以生成一千种方案,但它不知道哪一种最符合实际;bi可以检测碰撞,但它不懂得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取舍。这些,正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会后,周院长找到杨云帆,希望他牵头组建一个“人机协作创新小组”,专门探索电力设计领域如何更好地融合人工智能与工程师经验。

杨云帆欣然接受。他的第一个举措,是开设“设计原理与创新”系列讲座,不是讲软件操作,而是讲设计背后的逻辑和思路。出乎意料,讲座吸引了大量年轻工程师,甚至其他设计院的人也慕名而来。

同时,他带领团队开始构建更加智能的设计辅助系统,这一次,他们不再简单地把传统流程计算机化,而是重新思考整个设计流程如何更好地发挥人与机器各自的优势。

“杨工,您看这个自动布线算法,是不是还缺少一些实际工程的考量?”一天傍晚,小李指着屏幕上的算法流程图问。

杨云帆点点头:“施工现场的临时变动因素,算法确实难以预见。这里需要加入人工干预的接口。”

他们一起工作到深夜,不断完善系统。窗外,城市的灯火如星河般璀璨,每一盏灯背后,都有电力设计者的智慧在闪烁。

五、电流永续:技术变革中的人性光辉

年末,设计院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展览,主题是“电力设计的过去与未来”。杨云帆主动提供了他珍藏多年的手绘图纸和计算手稿,与最新的bi模型、ai设计成果并列展出。

展览开幕式上,一位年轻记者好奇地问杨云帆:“杨高工,您经历了电力设计从手绘到ai的整个变迁过程,您觉得最重要的改变是什么?”

杨云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着记者走到一幅展品前——那是他二十年前手绘的华新变电站图纸,旁边是现在用ai和bi技术完成的同一个变电站的升级改造方案。

“你看,”他指着旧图纸上的一处细节,“这里有一个特殊的接线方式,是我当年为了解决场地限制而想出来的办法。而现在——”他转向新方案,“ai在分析数千个案例后,推荐了几乎相同的思路。”

“您的意思是,技术变了,但解决问题的本质没变?”

“不止如此。”杨云帆眼中闪着光,“我想说的是,真正的创造力永远不会被技术取代。好的技术,应该解放工程师的创造力,让他们从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去解决更复杂、更有价值的问题。”

他走到展览的最后一区,这里展示的是未来电力设计的愿景——ai与工程师协同工作,人类提出创意,机器负责实现与优化;人类把握方向,机器处理细节。

“我师父曾经告诉我,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现在我明白了,语言的形式会变,但沟通与创造的本质不变。”杨云帆说,“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