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刘旭愣了一下,老实回答:“确实不太习惯。”
“但你技术很好,我看过你做的滨海变电站设计,很精彩。”沈倩说,“特别是解决场地沉降问题的那个方案,很有创意。”
这次刘旭真的吃惊了。那个项目是三年前做的,沈倩居然连细节都清楚。
“别惊讶,我的工作就是了解院里每个人的能力和价值。”沈倩微笑道,“你知道吗,在这个体系里,技术能力只是入场券,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是能否进入那个‘电路’。”
“电路?”
“就像电力系统一样,有发电、输电、配电、用电不同的环节。有的人只会埋头‘发电’,有的人却掌握着‘输电网络’,能把资源输送到需要的地方。”沈倩停下脚步,指向远处城市夜景中闪烁的灯光,“你看,那些光不是凭空亮起的,它们背后有一张看不见的网。”
刘旭若有所思。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妻子发来的消息,问他什么时候回家。
“我得走了。”他说。
沈倩点点头,从包里拿出一张名片:“如果有需要,可以找我。赵总让我负责一个新项目的资源协调,我觉得你是合适的人选。”
出租车里,刘旭看着窗外流光溢彩的城市,想起沈倩的话。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多年来只是设计着有形的电网,却对那张无形的人际网络视而不见。
接下来的周末,他按照约定去张总女儿的婚宴酒店查看电缆情况。工作本身很简单,但他额外做了一份完整的改造方案,包括设备选型和施工安排,甚至还考虑了婚礼当天的备用电源。
张总非常满意,在赵总面前大大夸奖了刘旭一番。更让刘旭意外的是,张总私下给了他一个红包,金额相当于他半个月工资。
“这太多了,我只是做了分内的事。”刘旭推辞。
“收下吧,你帮我省了不少心。”张总拍拍他的肩膀,“我听说你儿子要上小学了?实验一小那边我有个朋友,也许能帮上忙。”
刘旭最终收下了红包,心里五味杂陈。他靠专业技术挣得的收入在下降,而这一次“私活”却换来如此丰厚的回报。这种反差让他困惑,也让他开始重新思考许多事情。
周一上班,赵总把刘旭叫到办公室。
“小刘啊,上次张总那件事你处理得很好。”赵总心情愉悦地说,“院里刚接了个海外项目,东南亚那个跨国联网工程,我打算推荐你做电气主设。”
刘旭眼前一亮。这是个大项目,做成的话对职称评定很有帮助。
“谢谢赵总信任,我一定全力以赴。”
“别急,还有个事。”赵总递给他一份文件,“这是新成立的创新工作室方案,沈倩提议由你负责。我觉得不错,你怎么看?”
刘旭翻开文件,这个工作室的定位很特殊,直接向院领导班子汇报,主要负责前沿技术研究和重大项目策划。位置不高,但视野开阔。
“我愿意试试。”刘旭说。
赵总满意地点头:“好,具体安排沈倩会跟你沟通。她虽然年轻,但在资源整合方面很有一套,你多跟她学习。”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旭一边忙着手头的项目,一边参与创新工作室的筹备。通过与沈倩的共事,他逐渐理解了所谓“电路”的含义。
沈倩擅长在不同的人和部门之间建立联系,找到各方利益的结合点。她不像刘旭那样精通技术,却懂得如何包装技术价值,如何时机恰当地向上汇报,如何争取预算和政策支持。
有一次,工作室需要一批新设备,按照正常流程申请至少需要半年。沈倩却通过一次非正式的行业交流会,直接向分管副院长演示了这批设备对提升院技术形象的作用,两周后就拿到了特批的采购单。
“这不是走捷径,而是让对的资源在对的时间到达对的地方。”沈倩这样解释,“就像电力调度一样,不是吗?”
刘旭开始明白,他过去鄙视的“关系”和“运作”,其实也是一种能力——资源调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与他的专业技术并不冲突,甚至可以相辅相成。
三个月后,海外项目的设计工作全面展开。刘旭作为电气主设,需要频繁参加与甲方的协调会。在一次关键的技术讨论中,外方提出了一种不符合国内安全标准的接线方案。
按照过去的习惯,刘旭会直接指出问题并坚持按标准执行。但这次,他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这个方案很有趣,”他先肯定了对方的想法,“不过考虑到项目所在地的多雨气候,我建议我们做个对比分析,看看哪种方案在可靠性和维护性方面更优。”
会后,他不仅准备了详细的技术对比,还邀请了沈倩帮忙,通过她在行业协会的关系,找到了一些国际案例支持他的观点。在下一轮谈判中,外方欣然接受了他的方案。
项目顺利推进,刘旭的处事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他依然坚持技术原则,但学会了更灵活的沟通方法;他依然努力工作,但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人脉网络;他依然不喜欢饭局,但明白了那种非正式场合的价值。
年底,设计院进行组织调整,创新工作室升级为正式部门,沈倩任主任,刘旭任副主任。更让他惊喜的是,在沈倩的推动下,院里启动了一项针对骨干员工的激励计划,刘旭成为首批受益者,获得了一笔可观的奖金和未来的股权激励机会。
他把这笔钱交给林静时,妻子愣住了。
“这么多?你哪来的”
“合法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