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一月。
颜祖人在嘉禾驻地大本营,监督推进着《鬼打鬼》后期制作的最终阶段——音画字幕调合的进度。
也就两三天的时间走过。
伴随着11月4日的到来。
中午时分,嘉禾大楼顶层,还是此前观看《疯劫》的那间一号放映室里,出现了三道身影。
颜祖,何冠昌,张立荀。
颜祖与何冠昌先行坐下,从颜祖的手中接过了特制存储箱的张立荀,亲自动手,担当起了电影放映员。
开箱取出里面的拷贝胶片,将之放入了放映机的供片盒。
不多时。
随着放映室顶部灯光的熄灭,以及放映机的光束亮起,前方墙壁上的银幕画布,承载出现了《鬼打鬼》的图象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
所谓的电影后期制作,其中一个环节名为“电影洗印”。
近五十个步骤里面,包括了检验、洗片、加工、鉴定、印片、配光、剪接、合成、翻片、拷贝等等等等。
简单来说。
此前颜祖拍摄《鬼打鬼》,每天从摄像头里取出来的成品胶片,便是所谓的母本底片,或者原底。
在冲洗印制后,会得到一份相映射的样片。
对于电影制作而言,母本底片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需要好好珍惜、爱护、保存。
这底片要是丢了,或者是损坏掉了。
那就一切都没了,白忙活,亏大本。
特别是纪录片之类的原底,留到后面那就是珍贵的宝物和文物。
例如新中国成立时,伟大领袖在天安门城楼上喊话的那个原底。
所以,就电影胶片而言,有一个三代链条,即底片(母)、样片(子)、拷贝(孙)。
价值不止于金钱的是原底,用来做后期,随便剪、随便贴、随便搞的是样片。
而最后做出来的阶段样片,再洗印复制,就成了拷贝。
拿到电影院,塞进放映机的供片盒,滴溜滴溜放映的那个。
有趣的是。
在后来香江电影红火到了最顶峰,堪称烈火烹油之际。
各大“和谐友好组织”纷纷红着眼睛,强势插足入侵电影圈,开始大肆捞金。
矛盾一起,规矩就废。
到了后面,甚至有不懂事的愣头青,脑袋被打糊涂了的菜狗,直接冲进公司去抢电影胶片。
试图让自家的那个竞争对手,以及某位不识抬举的大咖,来上一个损失惨重。
顺便还可以搞个盗版,直接赚一笔大的。
再顺势威慑一波其他人。
结果呢,东西抢到手,拿回去一看,人直接傻了,抢到手的“拷贝”,既不是电影正片的拷贝,也不是最重要的底片。
只是一些拍摄花絮和粗剪片段而已。
大费周章,动静弄得还相当的大,结果目的一个都没有达成,简直就成了一个笑话,被圈内人和道上人纷纷耻笑讥讽。
而奉命把东西抢回来的小弟,在被大佬狠狠痛扁大骂了一顿后,人还是懵的。
心想,电影这玩意,不是胶片嘛?
拷贝是什么?样片是什么?底片又是什么?
怎么搞得那么复杂?
……
颜祖自然不是那些什么都不懂的新兵蛋子。
身为圈内人,如今更是与嘉禾展开合作,《鬼打鬼》的底片和样片,都已经按照规矩,放入嘉禾专门的片库存储好了。
用于放映的拷贝样片也做了两份,以免意外。
之后一切顺利的话。
一份样片存储备用,一份样片用于印制,就可以得到一份又一份的电影拷贝,送到一家家戏院进行放映了。
噔!噔!
噔噔噔噔!!!
放映机开始工作,光影不断交织,声音缓缓奏响。
漆黑的幕布,红色的方块,一个又一个的乍现,尤如接龙一般,组成了嘉禾经典的logo。
镜头推移,色彩变幻,橙红搭配,自右而左的“嘉禾”大字,居中下内核轴位的英文“a golden harvest presentation”。
就如同邵氏一般。
这个片头也是嘉禾花了大价钱特别定制的。
这些年来,不管是邵氏,还是嘉禾,这两个堪称经典的片头,早已经是脱离了普通的层面,意义非凡。
就如同所谓的品牌一般,这两个片头是标识,也是号召力。
而随后。
在颜祖的期待,何冠昌笑吟吟的注目当中。
属于嘉禾片头的背景音乐渐渐消隐,取而代之的,是清脆悦耳、富有韵味的书页翻动声。
银幕之上,与此前相同的黑色幕布背景,一个光点诞生,直至昏黄绽放,蕴藏古意的一本古籍书本,缓缓翻开,一页,两页……
特别找寻到的风铃轻声响起,配合着书页的翻动声。
古香暖色调的两个大字,出现在了古书的两侧。
——【春秋】
右边是春,左边是秋。
最后的一缕风铃声消失,趁着画面转场的时间,坐在颜祖右手边的何冠昌,悠悠笑言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