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
对于颜祖而言,许安华和张爱嘉这次找上门来邀写剧本,再到双方以另一种方式达成合作,只是一个意外和插曲。
在颜祖此前的打算和计划里,并没有《撞到正》的位置。
不过很显然,计划赶不上变化。
最初制定计划时,颜祖也准备顺应潮流,搞个出道三部曲出来。
第一部就是《鬼打鬼》,灵幻功夫片的开山之作,放到后世有地位,放到现在有票房。
在搞艺术的影评人群体和看电影的观众群体,皆是反响热烈,有口皆碑。
而第二部电影,颜祖瞄准的还是大档期,即1980年的暑期档。
这是一部颜祖前世便非常非常喜欢,看了很多很多遍的电影。
就跟无数观众的评价和赞颂一般无二。
颜祖也持有那个相同的观点。
认为这部电影是黄金时代的十多年,甚至直接就是这几十年里,香江影坛·最恐怖电影·宝座的有力竞争者。
而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颜祖本来想拍的是一部喜剧片的。
但现在嘛。
颜祖突然觉得,先来个鬼片三部曲似乎也很不错嘛。
要票房有票房,要地位有地位,要成就也有成就,毫无疑问的留名影史。
后面的那些导演,至少在这个领域以后都得尊称颜祖一声“大师”!
于是乎。
带着许安华和张爱嘉两女,在窝打老道图书馆里肆意游走,撰写《撞到正》的剧本。
一连几天,颜祖是越写越来劲儿,状态出奇的好。
与许安华和张爱嘉一边聊一边写,再时不时去请教柳伯和外出回来的陈姨。
再如同一个园艺老师傅般,在《撞到正》原版基底不变的情况下,修修剪剪,梳理脉络,小做调整。
就这样。
在许安华和张爱嘉的“协作”下。
一个较之原版更为优秀,质量更好的《撞到正》剧本,也是逐渐出现在了颜祖的笔下。
……
而时间并不会被束缚在颜祖这边。
就在颜祖与许安华和张爱嘉混在一起的这些天里。
1979年末这个出乎了不少人意料的圣诞档,仍然在持续推进,而后逐渐落下帷幕,盖棺定了论。
回顾整个12月。
19日的那个星期三,属于嘉禾的《鬼打鬼》和丽声的《一胆二力三功夫》。
让方小姐与邵氏这边壮志满怀、信心十足的《销魂玉》,并没有举行午夜场试映。
嘉禾何冠昌是大将之风,宣传造势一如既往的稳定。
而丽声雷绝坤则是下山猛虎,花大钱捞声量,甚至第一目标都不是赚钱,而是打出气势,把名声造出来。
简而言之,以“钱”造“势”。
目的是为了让整个香江影坛知道他雷老虎的大名,认可他手上的这条院线乃是香江影坛的第三巨头。
虽然以最后的结果来看,雷老虎距离这个目标点还差得不少,但至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全面公映前的宣传,三家算是打了个平手。
热度相对齐平,耗费方面,雷老虎花的钱最多,毕竟是初来乍到的“新人”。
到了21日的星期五,晚上黄金三场连映。
《鬼打鬼》是观众口碑和票房数据比翼双飞。
在晚上六点的第一场之后,从戏院里观影出来的观众和影迷,反响就没有不剧烈的,可以说是赞口连连,不满意和差评的占比仅有零星,相当的少。
而在后面的公映日里,倒是有部分口味不一的观众,给出了一些相对“较差”的评价。
“电影的故事性有些弱,转折和逻辑性有些太过于强行了。”
“叙事手法就是简单的直线串珠,有些老套了,怎么不跟那些新浪潮电影人和国外的电影大师们学学呢?”
“搞的花样不错,但有些地方太吓人了,我不喜欢。”
“那个张大胆太笨太蠢了,看得让人生气。”
“尸体上面竟然有蛆虫,太恶心人了吧。”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茅山术,这部电影简直就是在乱搞,要记住,戏说不是胡说,怎么能这样搞!”
“这部《鬼打鬼》不好看,我还是更喜欢丽声的那部《一胆二力三功夫》。”
“连场风月戏都没有,差劲!”
“这部《鬼打鬼》只是一部很普通的爆米花商业片而已,艺术性相当之乏弱,与欧美电影差距甚远。”
“在我看来,这个叫做颜祖的创作者太过于稚嫩和世俗了,电影是艺术,这一点他根本就不懂。”
“这种导演一辈子都无法踏足艺术的殿堂!”
正所谓,众生百态,各有口味。
电影本就是如此。
一千个人眼里还有一千个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呢。
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够得到所有观众的喜爱和认可,颜祖很清楚这一点。
所以在图书馆的时候。
许安华和张爱嘉拿着一张新出的报纸,嗯,好吧,还是那个唯“销量”和“热度”至上的东方日报。
指着上面刊载的那些所谓“差评”,问颜祖有什么感想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