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都市言情>港娱电影人生> 第75章 口碑与号召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5章 口碑与号召力(1 / 2)

队伍末端,开车赶来的陈伯森和汪仲涵迅速添加了长龙,然后开始张望观察和随笔速记。

来的人的类型啊,是学生还是上班族,是男人多还是女人多,年龄阶段分布如何……

这些都是素材,可以写进下期的《电影双周刊》里的。

值得一提的是。

由唐书璇这位传奇电影人创办的《大特写》,诞生于1975年。

这个电影新浪潮的最初孵化地,不以订购盈利为目的,只是为了同好交流,以推动电影文化为己任。

唐书璇与《大特写》杂志,影响了一大批的香江电影工作者。

例如张叔平、王家卫、关锦鹏、卢冠廷、岑建勋等数以十计的顶尖人才。

而陈伯森和汪仲涵两人,前几年便是跟在唐书璇这位电影新浪潮教母身边学习的门生学徒。

在1979年,随着唐书璇与丈夫移民北美,杂志《大特写》关停。

陈伯森等人便出来创建了《电影双周刊》,秉持的理念嘛,自然也是一脉相承。

但不同的是,唐书璇有才、有人脉、还有钱,出身唐家,有个名叫“唐继尧”的爷爷。

尽管《电影双周刊》身为一本专业的电影杂志,在影视圈子里已然是享有盛名。

但《电影双周刊》在运营方面,其实一直都没有发展起来。

名字叫双周刊,按道理是两周发行一刊。

但实际上嘛,现在是每个月才发行一刊。

而一刊也就几千本的销量,比起三大报而言,连个零头都没有,基本上赚不到钱,勉强有个收支平衡。

使得陈伯森和汪仲涵这边,都在明报和星岛日报上开有专栏。

每天写写影评,做一做名人访谈,报道一些电影故事,靠着专栏稿费过活。

例如之前与颜祖三人的访谈,陈伯森和汪仲涵写出来的稿子,就是在明报和星岛日报上发表刊登的。

……

趁着检票进场的时间。

陈伯森和汪仲涵抓准机会,朝排在他们后面的一个看起来有三十岁出头的上班族,礼貌一笑,开口询问道:“这位先生,可以顺便采访你一下吗?”

“采访?”

站姿松散,正觉无聊,提溜着一个公文包的上班族,一咬手里的丸子,好奇地说道:“你们是?”

“我们是《电影双周刊》杂志的。”

“我是陈伯森,他是汪仲涵。”

“现在下班了,过来看《撞到正》的午夜场,顺便想着弄点采访素材。”

一听眼前的两个大汉似乎是个正规军的来头,正觉无聊的上班族倒也来了兴致,嘴里答着ok,一边笑道:“想问什么就问吧。”

“先生怎么称呼?”

陈伯森还是老样子,礼貌问候先行,拉近一下距离,不会搞得太过正规和陌生。

“叫我阿文就好。”

看了一眼上班族左手抓着的公文包,陈伯森笑问道:“刚下班?”

“恩。”

现在是晚上九点多,午夜场是十点钟放映,很显然,又是一个日常加班的芸芸众生。

“怎么想着来看《撞到正》?”

“颜祖嘛。”

“我看报纸上不是说,这部戏的导演也是颜祖嘛。”

上班族回答之后,汪仲涵在旁边速记,眼睛一亮的陈伯森则是进一步问道。

“阿文你也是颜祖导演的影迷?”

“影迷嘛,应该算的吧。”

“之前圣诞节的那部《鬼打鬼》就很好看,后来我看报纸,才发现编剧和导演都是他。”

“而且他才只有十八岁、十九岁。”

“好厉害的!”

“那可是五百多万港币诶!”

上班族说的五百多万港币,自然是说的《鬼打鬼》的526万港币。

颜祖到目前为止,虽然作品只有一部《鬼打鬼》。

但萦绕在颜祖身上的一应标签和新闻。

什么邵氏弃将、十八岁天才、526万港币票房、自编自导、横空出世、风流八卦、恋情绯闻、影坛新星、年少成名、成功者……

诸多因素,集于一身。

便为颜祖的存在,增添上了一抹奇迹之意。

对于那些香江市民和观众影迷而言,其实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简而言之,颜祖现在已经出名了。

在香江有了一定的名气,有了不少的影迷,有了一个不错的口碑和票房号召力。

看着眼前的上班族,对颜祖这个前两天认识的朋友一顿称赞,满脸的佩服和不可思议,陈伯森不由得会心一笑。

因为一开始他也是这样子的。

“阿文,一会儿的《撞到正》,如果好看的话,你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吗?”

“恩,肯定的啊。”

“我有不少的同事和朋友都很喜欢看电影的。”

“这部戏如果好看的话,我明天就会跟他们讲。”

这个时代的香江电影,非常注重一个点,那就是“观众口碑”,原因就在于此。

香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但终究也只是一个都市,并不大。

有口皆碑,口口相传。

就是在说,亲戚、朋友、同事等等,一个圈子里的人,但凡有一个人看了电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