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观众看了之后呢,反应会是什么——”
“伏笔——坑——”
颜祖改过之后的手稿,让越看越沉浸于其中的许鞍华,开始自顾自的沉思琢磨。
试图领略颜祖藏在其中的用意,尝试去分析、理解、学习。
而这其实便是一个导演的基本功,一个成长的过程,以及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厉害的一个方式。
汲取精华,领悟精髓,参照学习。
先有《疯劫》与《鬼打鬼》的对比,在去年的时候,颜祖凭借着一部《鬼打鬼》,便让许鞍华甘拜下风。
不止倍杀的票房。
对于许鞍华而言颇为恐怖,仅仅在最初时分有所梦想和遐想的五百万门坎,颜祖提脚便踩了过去。
这让许鞍华瞪大了眼睛。
对颜祖这个才认识没多久的新朋友,刮目相看之馀,惊愕汗颜。
毕竟颜祖那个时候才十八岁。
而她在十八岁的时候,又在干嘛呢?
而到了《撞到正》的时候,虽然一开始的想法是她提出来的,但后续基本上都是颜祖在把控和推进。
从筹备,到制作,到后期,到宣传预热,再到此前的上映,乃至于公映下画后的结尾。
编剧、导演、男主角、歌手特别是在长洲岛上,拍摄《撞到正》的时候,甚至才拍几天,许鞍华就已经是膛目结舌了。
因为颜祖在拍摄的时候,那种判断力,那种掌控力,简直让许鞍华直呼离谱。
就仿佛,想要拍出来的那个画面,已经刻在了脑子里一般,不加思索,没有怀疑。
那种拍戏做电影的方式,许鞍华左想右想,只能是归纳到了“天赋”这么两个字上。
而到了现在的《凶榜》。
实际上,除了因为颜祖此前所言,说想要拍一部经典恐怖片出来,引得许鞍华心动之外。
许鞍华跑来做副导演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她也想要学习。
就如同陈勋奇那般,跟在颜祖的身边学习。
亦或者说,许鞍华也是想要从颜祖的身上,获取到一份成长,弥补自身的不足。
而当下的思考和琢磨,毫无疑问便是一种学习!
“来。”
“全场安静!”
“所有部准备。”
片场之上,《凶榜》剧组的各路人员已经就位。
随着陈勋奇这个副导演的一个大声喊场。
一个又一个的部门,剧组的一众人员,就如同是互相嵌合的齿轮一般,开始转动了起来。
电影是团队的产物,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摄影!”
“录音!””ok。”
手里撑着一根收音杆,负责录音的徐炳光阿光,跟着应声作答。
“道具!”
“没问题。”
道具组这边,这会儿在应声回答之际,还有人配上了一个相应的ok手势。
很显然,就是已经逐渐被乐天派的李孝基这边,给侵染上了颜色的李大隆了。
“灯光——”
“场务—””
“演员进场,准备开镜——”
不多时。
轻车熟路的喊场结束,剧组准备的阶段走完,镜头聚焦到了片场景别之间。
负责打板的场记乐天派李孝基,已经是手拿一块场记板,挡在了镜头前面,作打板姿势。
黑白条格的场记板上,书写着相应的文本。
《凶榜》
第5场,第一镜,第一条。
1980s,5月9日。
幕后这边。
当前的这场戏,因为颜祖这个男主角张劲强’需要出场,所以掌镜的是钟志文这个摄影师,看场审戏的是陈勋奇和许鞍华。
开拍之前的交流。
颜祖早已经是将自己想要的效果,需要的画面和内容,与三人进行了沟通,甚至是剖析和讲述,点出了其中的三分真意。
所以这会儿到了拍摄阶段,自然也没有什么问题。
毕竟构图啊,机位啊,景别啊,灯光色彩啊,表演和对戏啊,各方面安排妥当,也早已经是走完了戏。
这便是这个时代,三位一体下的工作方式。
自编自导自演,这个时候的香江影坛,其实是很常见的。
所以大家伙儿也都很熟悉。
再加之之前拍摄《撞到正》的时候便已经是磨合过了,所以这次的《凶榜》,整个剧组的状态相当不错。
很快。
审查完了镜头和场景的颜祖,离开了摄像头,来到了演员候场位,再一个颌首点头,给出了一个开始’的手势示意。
场记李孝基点头,跟着一个喊场,用力拍响了手中展开的场记板。
啪!
“actio
3
随着许鞍华的一声开始喊出。
戏,开始了。
风景不错的楼房之下,一个又一个的台阶叠在一起,倾斜着向上蔓延,中间有护栏,侧边有石墙。
枝繁叶茂的大树,迎风有落叶飘飞。
在一股萧瑟而低潮的氛围里,固定好的摄像头镜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