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弹幕
追评:“万历肥宅正是有了这些钱,才打得起万历三大征,但到打第四征满清的时候,却没钱了。”
追评:“朱元璋埋的根,朱棣刨的坑,后面一堆烂泥,于少保撑了一下,张太岳扶了一把,仅此而已。”
追评:“有明一朝,名人很多,名臣也很多,名将也不少,但真正干实事达成结果的唯有张居正一人。张居正实实在在的为大明续命50年。”
追评:“张居正改革最内核的一点是,整顿吏治。一条鞭法只是充实国库的手段,这些手段要官吏去实行。张居正死后被清算,改革被全面推翻,再没有人敢像张居正那样为皇帝修补明朝这个快倒塌的王朝。”
万历初年
内阁之中,唯有张太岳和高肃卿二人,张太岳刚刚成功将高肃卿踢下台。
原本应该已经走的高肃卿,因为天幕播放张居正改革,他决定选择看完张太岳的改革之法再走。
随着考成法和一条鞭法的出现,高拱的眼神越来越凝重,同为立志改革之臣,高肃卿太明白张居正方法是否可行。
看着那一串串的数据,高肃卿就知道张太岳比他强,难怪天幕说张太岳当为大明改革总设计师。
高拱沉默片刻之后问道:“张太岳,你可知你的改革会得罪多少人?一旦你去了,那些人的反弹会有多强?”
“这是我张太岳的道,为道而死,死而无憾。”张居正抿了抿嘴说道。
空间沉默了下来,张太岳这句话在回答高肃卿,也是在回答张太岳,他们都明白未来可能发生不忍言之事。
“肃卿公,吾有一个请求。”
“请讲。”
“肃卿公可否能留下来,为中兴大明出一份力?张太岳求道之路上需要一个同行者。”张居正看着高拱认真的说道。
改革这条路走的人太少了,虽然高肃卿跟他的想法有差异,但是他是一个同行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张居正觉得后人说的有道理。
高拱看着张居正的眼睛,半晌后笑着说:“好。”
张居正也笑了,他知道他没有看错人,张居正+高拱绝对能发挥出大于二的力量。
【一条鞭法在万历年间对大明来说是先进的,但站在历史下游来看,一条鞭法存在着种种漏洞。】
【首先是一条鞭法中丁银和地银的划分标准不一,这个比例的划分掌握在官僚手中,后来成为官僚捞取钱财的漏洞。】
【一百多年后,有一个出生排名第四的皇帝,在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基础上,推出了摊丁入庙之法。】
【百姓按土地多少征税,无地农民无需缴纳丁银,杜绝了逃丁避税的出现,给百姓大大减低了负担。
“摊丁入庙!”
“摊丁入亩!”
张居正如遭雷击,原来还可以这样,原来一条鞭法还能如此改进。
有些时候距离成功往往只有一层窗户纸,现在摊丁入庙四个字直接捅破了窗户纸,让张居正窥见了原来还可以这样。
“肃卿公,你觉得摊丁入庙此法如何?”
“比你那一条鞭法强,此法将根绝官吏上下其手的可能性,此乃利国利民之雄策。”
高肃卿不吝啬自己的赞美,此法不论是谁提出的,好就是好。
“那肃卿公,敢不敢跟我一起去推行此法?”张居正看着高肃卿,眼神中带着光。
“哈哈哈哈,你张太岳还用起了激将法,为了大明老夫有何不敢的。”
高拱也不是怕事的人,他高肃卿接下了这个激将法,他也想看一看不同的大明。
雍正年间
雍正眼角含笑的看着天幕,这天幕总算是认可了大清的东西。
每每想到天幕提及大清那不屑的语气,雍正总感觉会出问题,现在总算是有大清的东西上天幕了。
“十三弟,看来朕的改革是对的,这是天幕认可的改革之法。”
“皇上圣明,臣弟佩服。”老十三小小的拍了个雍正的马屁。
“你啊啊,我们兄弟之间还来这套,你这是跟朕生分了。”雍正不满的看了眼十三弟,他的十三弟不用拍他马屁。
“皇上,臣弟可是真心的。”老十三一脸认真的说。
“好了,好了,朕信你。”
雍正无奈的笑了笑,十三弟有时候总是在意尊卑,他可是自己最爱的弟弟啊。
(老十四:你把我这个亲弟弟放哪里了?
【其次是一条鞭法奠定了大明开始以“银”本位的货币权,但偏偏大明非常的缺银子。】
【大明银子的获取大部分依靠海外输入,西、葡两国大量运输白银输入大明,十六世纪全世界的白银大部分都输入到了大明。】
【白银贸易输入依靠的是江南海贸,大明隆庆开关也只抠抠搜搜的开放了一个口岸,所以白银大部分都被江南士族收入囊中。】
【张居正确定了大明银本位的金融权,但是却将定价权拱手送给以江南为首的文官集团,亲手将命脉拱手送人。】
【不过也能理解,自确立独尊儒家之后,华夏本身就缺乏经济之才。
没有系统性的传承,像管仲、张苍、诸葛亮、夏元吉这些懂经济的天赋怪总归是少数。】
【北方内陆因为没有参与海贸,用银缴税的时候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