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城市还浸在雾里头。
邮递员的自行车铃铛“丁铃铃”响过,一捆报纸被‘砰’地一声丢在岗亭门口。
哗啦——
报亭木门开了。老张弯腰抱起报纸,瞅着邮递员骑车远去的背影撇撇嘴:“不晓得轻点啊。”
嘴上抱怨着,手指却沾了唾沫,麻利地拆着麻绳。
这时候传来自行车链条的‘咯吱’声:“老张,今个报纸到了没?”
老张转过身就笑了:“小徐嘛,赶巧了,刚刚到。”
他抽出一份报纸递过去,“你起得真早,又去国营饭店吃早饭?”
徐志强从怀里摸出零钱:“恩呢,三点钟门口就排队了,去迟了没得吃。”
“不留你了,快去吧。”老张挥挥手。
徐志强把报纸往车后座一压,蹬着车往国营饭店去。
还没到门口,就见蒸笼的白汽直往上冒,路边停满了自行车,队伍排得老长。
他赶紧停好车排队,闲着没事,就着饭店窗户透出的灯光看报纸。
八十年代初电视机普及率低,报纸还是人们看新闻的主要方式。
徐的目光忽然被角落一张照片吸住了,一个年轻小伙子递出一个饼,接饼的人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
标题写着《农民的智慧美食——鸡蛋饼》。
他往窗户边凑了凑,借着光细读:“鸡蛋饼”
记者写得真馋人,字里行间好象都飘着饼香。
徐志强咽了口唾沫,不禁好奇:‘这被夸上天的鸡蛋饼,到底是什么味。’
他又往下看,见文章末尾提了句。
“鱼市口有群年轻人义务帮摊主打扫,鸡蛋饼摊主高林同志特意写了封感谢信”底下还附了信的原文。
徐志强看了信件的原本,笑着摇摇头:“这农村来的小伙子,话说得真实在。”
徐志强看得入神,忽然有几人插队站到他前头。他抬头一瞧,刚准备说话。却发现那几人斜眼盯着他。
见对方人多势众,他也不敢说些什么,顿时也没了吃饭的心情。
脑子里却来回转悠着“鸡蛋饼“三个字,他瞅了瞅腕上的旧手表:“赶得上!”
蹬起自行车就往鱼市口跑。
可到了鱼市口,远远就见那边也排起了队。
“怪了,报纸上不是说七点才出摊吗?”他停好车,挤到队伍前头看。前头空荡荡的,什么摊子都没有。
“同志,这里就是做鸡蛋饼的地方吗?”
前头抽烟的汉子吐了个烟圈:“恩,到后面排队去。”
“这不是人还没来吗?”
汉子把烟头踩灭在鞋底:“人到了,可就没得吃了。”
“生意这么好吗?”
“嗨,你头回来吧?“汉子咧嘴笑了,“那小伙子一天就做 150个饼,以前六点多排队,现在倒好,五点就有人来等着了!”
徐志强在报纸上看到过这事。他忍不住问:“真有那么好吃?”
“那还有假!我天天来。“汉子一拍大腿,”那饼香得能飘八里地,还有他做的桂花糯米藕,比国营饭店的还好吃!”
徐志强听得眼睛发亮,心里那点馋虫被勾得团团转。
当高林和范二将船停靠在码头时,就瞧见岸边的人群骚动,排队的人纷纷扭头望过来。
而此前收‘卫生费’的几个年轻人,今天换上了‘的确良’衬衫,袖口卷得齐整,人模人样的站在队伍旁指挥着。
活脱脱的新时代青年的样子。
“同志,要几个饼?先登记个数目。”
“票据拿好,凭票取饼,不要插队。”
“后面的同志散了吧,今个150个饼被预定光了。明个赶早啊!”
高林望着那些遗撼摇着头散去的人,明显比昨天多了不少。
显然是登报后,让许多人知道了这里有一个名为“鸡蛋饼”的美食。
范二扛着炉子愣愣的看着那几个忙碌的年轻人:“二爷他们把我的事情都抢了!”
高林却淡淡一笑,提着鏊子往空地走。那几个年轻人见状,慌忙上前接过东西。亮开嗓子喊。
“为人民服务!”生怕周围的人们听不到。
徐志强挤在人群里,早把报纸上的照片和真人对上了号。
高林比照片上还清俊,袖子挽着露出的小臂,晒得黑红却结实。
一会,鏊子支起来,第一张饼就落了锅,蛋液在热铁上滋啦摊开,葱花碎在蛋液里绽开,香味儿直往人鼻子里钻。
徐志强喉结滚动着,肚子“咕咕”叫得响亮。
总算轮到他时,他忙递上钱和纸条。
看着高林行云流水的动作,再回过神时,金灿灿的鸡蛋饼就到了手里。
油光锃亮的饼皮裹着蛋香,烫得他直换手。
“再要块糯米藕!”他盯着铝锅里红得透亮的藕段,糖桂花在上面凝着蜜。
范二立刻包好递来。
东西接到手,徐志强迫不及待的咬了口鸡蛋饼,那香味瞬间征服了他的味蕾。
软糯爽口,酱味咸甜适中,葱花的清香直往舌根钻!
他从没吃过这么香的饼,心里直庆幸看了报纸。得知了这个隐藏街头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