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碗瓢盆属于日用品,购买需要地方发行的“购货券”或者“工业券”。
而这些东西,也只有城里的职工才能搞到。
像高林这样的农村户口,是不会分发相关券的。
这也是为什么家里很多碗都有豁口了也很少换的原因。
主要是购买起来麻烦。当然,不用券也能买到,只是价格贵些。
刘文韬听到高林这话,露出了笑容。
“早就帮你想好了。”
不过周围人多,他拉着高林上了楼。
“给。”刘文韬拉开抽屉,递出几张购货券”。
白底红字,最中间标注着使用时间。
“两口锅,六十双筷子,六十个碗。砧板和菜刀这些,你得自己想想办法了。”刘文韬笑着说。
高林眉梢一扬,喜色爬上脸庞。
没想到刘文韬准备得这么齐全。他接过购货券,重重点头:“刘哥,你要不算一下价钱?”
“去去去,谈什么钱。”刘文韬摆摆手。
高林默默点头:“那这样,等国庆后,我和李大厨聊聊,探讨探讨厨艺。”
思来想去,这是他目前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回报了。
刘文韬眼前一亮:“行!这个好!”
高林的手艺,那可是千金难买。
高林将几张珍贵的购货券仔细折好,贴身放进衬衣内袋。
心头一块巨石落地,他脚步轻快地赶回铺面。
还没到门口,就看见自家大哥高井正陪着一位精瘦的老师傅站在那儿,范二拿着扫帚立在门内。
“林子,回来了!”
高井看到弟弟,连忙招呼,又转向身旁的老师傅,语气躬敬。
“师父,这就是我弟弟高林。”
高林快走几步上前。
老师傅约莫五十出头,个子不高,甚至有些瘦小,但骨架异常结实。
皮肤是长年累月风吹日晒沉淀下的黝黑。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双裸露在旧工装外的小臂,肌肉线条根根虬结隆起,黝黑发亮,充满了力量感。
他嘴里叼着一支烟杆,没点着,正眯缝着眼睛打量眼前这间破败的门脸和里面堆放的零星杂物。
“您好!辛苦您跑一趟!”高林赶紧上前,脸上堆起真诚的笑容。
老师傅慢悠悠地从嘴里拿下旱烟杆,在旧解放鞋鞋底上不轻不重地磕了磕,发出“笃笃”的轻响。
他抬起眼皮,目光在高林脸上停留了一瞬,声音沙哑却中气十足。
“恩,井子提过了。”
言简意赅,说完便抬脚迈进了铺面。
高林和高井赶紧跟上。
老师傅在空荡荡的屋子里踱着步。
他走到墙边,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指,用力摁了摁几处砖缝,又屈指敲了敲,侧耳听着回声。
接着,他抬头看了看有些斑驳的房梁,目光最后落在那扇仅有一尺见方的小窗户上。
高井在旁边小声复述着高林的规划。
“师父,林子是想在这儿”他指着靠里墙的位置。
“砌个大灶台,得能放下两口锅。这边—”
他比划着名靠另一面墙的局域。
“打一排结实的案板,切菜放东西。还有这窗户,太小了,里面黑的,林子想把它开大点,最好能做成那种能支起来的,夏天透透气。”
老师傅听着,鼻腔里偶尔“恩”一声,脸上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表情。
他走到小窗户前,伸出粗糙的手掌比划了一下尺寸,估算着承重墙的位置和开窗后的采光效果。
最后,踱到计划砌灶台的地方,用穿着旧胶鞋的脚尖点了点地面。
又蹲下身,仔细查看地面的平整度和墙角的老旧程度,甚至还抠起一小块墙皮捻了捻。
整个过程,他几乎没有说话。
大约过了十几分钟,老师傅才缓缓站起身,拍了拍沾在手上的墙灰,重新把那支没点燃的旱烟杆叼回嘴里。
“恩,明白了。地方不大,活不复杂。砌个灶,扩个窗,地面找平,墙面刷白。料子呢,你自己备还是我来买?”他看向高林。
“最好您包下。”
高井连忙接过话头,脸上露出笑容:“这些东西我也找不着门路。”
“行。”
老师傅吐出一个字,干脆利落。
“下午我让先把料子弄进来。地方小,堆外面挡路,也招眼。砖头明天一早到位。”
他顿了顿,心中盘算着:“三天,给你收拾好。”
高林心头一松。
三天!这比他预想的还要快!果然老师傅经验老道。
他赶紧上前一步,由衷地说:“辛苦您!有您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
随即转头对范二吩咐:“二子,去买包好烟!”
范二“哎”了一声,抬脚就要往外跑。
“站住!”沙哑的声音响起。
范二脚步猛地一顿。
只见老师傅眉头微蹙,叼着旱烟杆的嘴动了动:“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干什么?”
语气平淡,却透着不悦。
他扬了扬手里那根磨得油亮的旱烟杆:“烟,我自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