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大明不行,我行!> 第266章 淮东(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6章 淮东(上)(2 / 3)

了。

其实歷史上这时候的张居正还在摇摆不定,与徐阶、严嵩都有来往,但这个时空,南迁之后的张居正迅速向裕王靠拢。

类似的年轻官员有很多,这显示了他们对嘉靖帝的无比失望。

养著一把大鬍子的张居正疾步入內,行礼后侧头看了眼李春芳,“江北游击李遂兵败,倭寇侵入扬州。”

李春芳脸色微变,对面的高拱安慰道:“放心,吴淞总兵汤克宽已经率军北上了。”

李春芳脸色稍缓后,突然整张脸都黑下来了。

张居正侧头打量了高拱一眼,不太確定这位是真的不懂,还是刻意要往李春芳心里戳刀子。

淮安府东部一直就不太安寧,时常有战报入京,这一次闹得有些大,而朱希忠率江北军还在睢寧,朝中都不太调得动,所以才会调吴淞总兵汤克宽北上。

但汤克宽率军只可能在扬州府西北部,大约停留在扬州府、淮安府的交界处,位於山阳县后方,宝应县附近。

原因也很简单,若是此地被攻破,倭寇就能沿著南北运河一路南下,劫掠各地,甚至能直抵江都—倭寇可不是不擅水战的韃靶人。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一旦淮安府失守,倭寇从山阳、宝应一带向西,能迅速进入凤阳府的泗州——朱家的祖陵就在这儿所以,汤克宽率兵北上,肯定是要驻守在宝应的——江北总兵朱希忠不要脸的驻守唯寧,也是以保卫祖陵的名义的,

但张居正刚才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驻守安东的李遂兵败,倭寇越过安东,侵入扬州·这是扬州府的中北部。

这块儿区域只有一个县,兴化县。

换句话说就是,老朱家的祖陵是保得住的,但李春芳家就惨了。

“成国公!”李春芳从牙缝中进出这三个字。

朱希忠领江北军已经半年了,不剿灭盘踞淮安府东北侧的乱民、倭寇也就罢了,居然怕死到不敢驻守在淮安府东部,一溜烟都快跑到徐州、凤阳去了。

事实上,朱希忠现在也急了,只是他的能力不比“草包国公”徐鹏举强多少幸好,刚刚被提拔为江北副总兵的俞大献赶到了,从军中选出三千精锐,率军渡河,赶到了距离清河县不远的三义镇。

不过,所谓的“幸好”、“精锐”都是朱希忠的想法,俞大献可不这么想。

三义镇位於黄河岸边,这条黄河其实也就是淮水,也是南北运河,三义镇以河而兴盛,不过已经被倭寇洗劫了一遍了。

镇南的一处大宅內,俞大献与吴桂芳、吴百朋、倪泰围桌而坐。

三个人中,吴百朋是表情最为丰富的,时而怒斥,时而咬牙,心中满腔怒火。

倪泰低著头不声,三千徐州军南下来援,战两日,始终没有进展,倭寇甚至能一边攻打清河县城,一边分出兵力对阵徐州军。

而俞大献、吴桂芳两人脸上都没什么表情,前者看似镇定自若,其实心急如瑟,光是清河县就难以解围,安东那边的倭寇都已经攻入扬州了。

而吴桂芳的面无表情是真的无所谓,倒不是他不关心,而是关心也没用都被人从徐州知府的位置上一脚踢开了,要不是现在没办法走,吴桂芳早就走了—留下这个烂摊子给继任者,虽然痛心疾首,但也无可奈何。

至今吴桂芳还不太清楚这次职务调迁的內幕,只是以为朝中对徐州出兵北上非常不满·准確来说应该是陛下。

俞大猷咳嗽两声,“倭寇怎么会有这么多兵力?”

俞大献是广东人,不是没见过倭寇的,但此次倭寇来犯,仅清河一地就聚集了至少三四千人,加上安东那边,兵力得有五千以上了。

这哪里还是倭寇、海盗啊!

“原先是几个倭寇头目在淮东海边,以林剪为首。”吴百朋冷静下来,解释道:“后进犯杭州的倭寇头目陈思盼也来了淮安。

淮安府东北侧,特別是与充州府、青州府交界处多有乱民,倭寇头目应该是从中挑选青壮。”

俞大献沉吟片刻后看向吴百朋,“为今之计,先解围清河县,然后顺江东下?”

吴百朋犹豫了会儿,“吴淞总兵汤克宽如今驻兵宝应,理应驰援兴化一带。”

“嗯,我已然让信使去了。”

俞大献说的比较委婉,显然他也不能確定汤克宽会怎么做。

这也是正常的的,俞大献出任江北副总兵,辖三府明军,但人家汤克宽是吴淞总兵,辖区是苏松,此次是受兵部指派北上的,並不是俞大献的下属。

更何况,汤克宽应该很清楚,只要保住自己这一侧不被倭寇攻破,那就算没有功劳也是有苦劳的。

至於兴化一带,那就不管汤克宽的事了万一出兵,结果兵败,那就不好了,不仅没功,反而要背责。

倪泰斜著眼睛打量著吴百朋、吴桂芳,前者不声,后者在冷笑。

第二天是十月初五,俞大献、倪泰率五千明军南下。

吴百朋觉得,这一次至少兵力是稳稳压过倭寇的,就算不能大胜,至少也应该能挫败倭寇。

但结局是惨烈的。

倭寇弃清河,整军北上,以两百真倭为先锋。

隨俞大献一起调任江北参將的名將沈希仪挽强弓,立毙五贼,但意外的没有听见喝彩声。

沈希仪回头看一眼,差点被气的吐血,身边的数百士卒已经很有默契的齐齐北撤了。

要不是有坐骑,都已经五十好久的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