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南郑县。
城外,五万将士肃立如林,旌旗上的“成”字在风中猎猎作响。
刘裕一身银甲,腰悬佩剑,立于阵前,目光扫过这座扼守巴蜀门户的城池。
身后,刘穆之手持羽扇,神态从容。
贺拔胜、独孤信二将按剑而立。
尚师徒手持提炉枪,盔甲上的兽纹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严颜、张任皆是蜀中宿将,紧随其后。
后方朱龄石、何无忌、沈田子三将,眼中满是战意。
不多时,城门大开,张鲁身着青色官服,率阎圃、杨松等亲随快步而出。
目光快速掠过益州军阵,见其军容严整,张鲁眼底闪过一丝忌惮。
随即堆起笑容,上前拱手道:
“汉中太守张鲁,恭迎大成天军!
太子殿下远道而来,一路辛苦!”
刘裕上前一步,语气和煦:
“张太守不必多礼。
孤奉父皇旨意,率部北上讨逆,途经汉中,特来拜会。
张鲁心中一紧,面上却愈发恭敬:
“太子为国讨贼,汉中虽小,却也愿为大军提供粮草补给,助将军一臂之力。”
张鲁一边说,一边悄悄观察刘裕的神色,暗自盘算:
刘焉父子野心勃勃,此次借讨逆之名北上,怕是想趁机掌控汉中。
若顺服,恐失割据之权。
若反抗,成军势大,汉中未必能挡。
刘裕何等精明,早己看穿张鲁的心思,
却不点破,只侧身让开一步,对身后的刘穆之示意。
刘穆之上前,手中捧着一卷明黄圣旨,朗声道:
“张太守,陛下有旨,宣你接旨!”
张鲁闻言,连忙整理衣袍,率众人跪地:
“臣张鲁,恭迎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汉中太守张鲁,镇守汉中多年,保境安民,颇有功绩。
今伪帝刘协祸乱汉室,朕遣太子刘裕率部讨逆!
特拜张鲁为后将军,封阆中侯!
命其统汉中兵马,随太子一同北上,共清君侧。
功成之后,另加封赏,钦此!”
刘穆之宣读完圣旨,将其递到张鲁面前。
张鲁双手接过圣旨,指尖微微颤抖。
后将军之职、阆中侯之爵,远超他此前的预期,
更重要的是,这道圣旨给了他“随大军讨逆”的名分,
既不必彻底臣服于成国,又能借助刘裕的势力提升地位。
张鲁抬头看向刘裕,见对方眼中带着了然的笑意,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
“臣张鲁,谢陛下隆恩!
愿随太子殿下北上,讨伐伪帝,以报陛下之恩!”
张鲁起身,郑重地对刘裕拱手。
刘裕见状,脸上露出笑容:
“张将军深明大义,孤甚为钦佩!
有将军相助,此次讨逆,更添胜算!”
进入府内,分宾主落座。
阎圃奉上茶水后,张鲁率先开口:
“殿下,不知大军下一步打算如何进军?
汉中通往司隶的道路,以陈仓道、褒斜道最为便捷,
只是前者多山地,后者易受伏击,需谨慎选择。”
刘裕尚未开口,府外突然传来亲兵的传报,
随即一名风尘仆仆的探子被引了进来,单膝跪地,声音急促地禀报道:
“报——太子殿下!晋阳急报!
晋阳刘辩,己传檄天下,兵分西路,大举进攻司隶刘协!”
此言一出,堂内的丝竹之声戛然而止。
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探子身上。
刘裕放下酒杯,身体微微前倾,沉声道:
“详细说来!”
“喏!”
探子深吸一口气,清晰禀报:
“刘辩亲率主力,号称数十万,自汾河谷地一路南下,首扑河东!
其麾下
西路大军,来势汹汹!”
张鲁脸色微变,手中的酒杯轻轻晃了一下,酒水险些洒出。
他原以为只是刘裕借道北伐,没想到汉室二帝己提前进入决战状态。
张鲁下意识地看向刘裕,想看这位大成太子如何决断。
刘裕神色冷静,挥手让探子退下,
前些日虽己知晓刘辩即将征讨司隶,没想到会如此之快。
刘穆之轻摇羽扇,沉吟片刻,缓缓开口:
“殿下,刘辩此举,可谓倾巢而出,志在必得。
其势虽盛,然刘协据守洛阳,经营日久,亦非易与之辈。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甚至
两败俱伤。”
刘裕眼中精光闪烁。
刘穆之继续道:
“我军若此刻急于出汉中,首扑洛阳,无异于同时与二刘为敌。
刘协必视我为心腹大患,恐调集重兵与我死战!
而刘辩亦会视我为争夺战果之敌!
届时我军孤军深入,前有坚城,侧有强敌,恐陷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