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黄金家族,我带蒙古铁骑横扫亚欧> 第274章 《海外封爵令》,开启华夏航海大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4章 《海外封爵令》,开启华夏航海大时(2 / 3)

p>

十三系首领听了这个消息,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喜的是,总体来说,赵朔的条件不算过分。他们不但保住了自己的财产,子弟还获得了通过科举入赵朔汗国为官,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的机会。谁能说,赵朔汗国以后不能出一个吐蕃籍的丞相,或者大将军呢?

要知道,当初吐蕃的论钦陵,可是面对大唐名将薛仁贵都完全不虚的,还取得了大非川大捷。

吐蕃百姓更不用说了,发下的土地,十年还款的铁制农具,更加便捷的交通,生活将获得质的飞跃。

忧的其实也是这些。

赵朔确实是冲着吐蕃长治久安而经营的。以后,他们再想维持以前的富贵,甚至让吐蕃从赵朔汗国独立出去,至少百年以内,是完全不可能了。

但话说回来,他们再不甘心又怎么样?形势比人强!

十三系首领唯有在萨迦班智达的率领下,向赵衍叩首谢恩而已。

有机灵的派系首领,都已经盘算,族内有没有貌美的适龄女子,送给赵衍做小妾了。

毕竟,有了这层关系,他们的日子应该能好过不少不是?

赵衍纳了吐蕃小妾,也能代表赵朔汗国对吐蕃人并不歧视啊!

不管怎么说吧,又半个月后,赵衍和这十三系首领一起,从凉州出发,过青海,翻越唐古拉山,进入了吐蕃地区。

随赵衍一起准备进入吐蕃的,除了五个千户的正规军,还有五千各级官吏。

这五个千户,并非来自同一个万户。

第一个千户,是海日格率领的蒙古千户。海日格是赵朔的结拜安答,将作为这五千军的副帅,辅佐赵衍治理吐蕃。

第二个千户,是从汉军正红旗第一万户抽调,这个千户的千户长,是郭宝玉的次子郭德山。郭宝玉有两个儿子,长子郭德海,次子郭德山。

第三个千户的千户长,是张柔的次子张弘基,张柔现在有五个儿子。但是,长子张福寿随赵赫西征去了,次子张弘基将率领一个千户,将随赵衍入吐蕃。

第四个千户的千户长,是董俊的长子董文炳,也就是在历史上被忽必烈尊称为“董大哥”的那位。董文炳今年才十九岁,其实比忽必烈还小两岁,这个“董大哥”确确实实只是个尊称,而不是事实。他年纪小,没赶上赵赫的长子西征,也被赵朔调到了吐蕃。

第五个千户千户长,是原来孟珙麾下的大将王坚。

这五个千户长里面,年纪最大的是海日格,今年五十岁。年纪最小的,是董文炳,今年十九岁。

老中青三代结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军事班底了。既方便镇压吐蕃,又方便赵衍积累统领大将的经验。

文官方面也安排好了,政事方面赵衍的副手是杜庶。

杜庶是宋朝淮东制置大使杜杲的儿子,文武皆能,历史记载南宋的抗蒙名将之一。

在投降赵朔之前,杜庶在南宋任“司农丞”之职,距离高级官员只有一步之遥了。

其他文官,却是大都由北方抽调。

吐蕃是天下数得着的贫瘠之地,高原反应对人体的摧残又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赵朔将这些人统一升一级使用,并且允诺在吐蕃任职五年后,可以调回中原,再升一级。

所有在吐蕃任职的八旗兵、官吏,待遇是内地汉军的两倍。

如此优厚的条件,还是颇有吸引力的。

其实,吐蕃的人口太少了,根本就用不着五千各级官吏。如果按照内地的布置,五百官吏就足够了。

但是,这地方也太地广人稀了,而且刚刚开始创建统治,先期的重大投入还是必要的。以后,赵朔估计各级官吏会逐渐降到两千人左右。

总而言之,无论军事还是政治,赵朔汗国已经做足了准备。吐蕃化为华夏熟土,只是时间问题、

就在赵衍等人在吐蕃奋斗之时,赵朔在中都,下达了三道重要的旨意。

其一,《天下求贤诏》。

赵朔当初为了开通埃及运河,一直苦恼水利人才,后来南宋的三位宰相推荐了胡矩和秦九韶,才解决了赵朔的燃眉之急。

不过,天下的水利人才,只有胡矩和秦九韶了吗?

在哈尔喀贵城,孙威向赵朔推荐了郭珣,并且提及郭珣的父亲郭荣,不仅通五经、算学,还精通水利。

想想也是,郭守敬的学问,大都是郭荣传授。

郭守敬主持修建了通惠河,郭荣的水利学问,能差得了吗?

天下如郭荣一般,赵朔不知道的人才,得有多少?

其他方面的人才呢?

所以,赵朔下了这《天下求贤诏》,年龄不限,性别不限,身份不限,算学、农学、水利学、天文学……无论是有哪方面的特殊学问,都可以向朝廷毛遂自荐。

经过考试合格后,马上授予根据能力授予官职,进行重用。

其二,《江南移民诏》。

华夏的北方地区,已经连续向西方移民十五年了。虽然赵朔鼓励生育,但北方地区因为这么多的移民,已经十五年没有进行人口增长了。

赵朔决定停一停,华夏毕竟是他的根本之地,北方人口太少了也不好,也该南方出出力了。

再说了,赵朔攻打南宋之战,因为“北方赵官家”的号召力,也就是襄阳打了一仗,其他地方传檄而定。

南宋八千多万人口,人地矛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