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格物致知?”张三丰眼中闪过一丝兴趣,“老道我修行百年,所求亦不过是穷究天地至理,明晰自身大道。你且说说看,你‘格’出了什么‘物’,又‘致’了什么‘知’?”
岳舟微微一笑,知道切入点来了。他没有直接抛出惊世骇俗的现代科学理论,而是从最基础、也最符合道家思想的“微”与“宏”入手。
“晚生以为,天地万物,看似繁杂,实则皆由更微小之‘元’构成。”岳舟缓缓说道,声音清晰地回荡在安静的殿堂内。
“便如这殿中梁柱,看似坚实一体,若将其不断细分,便会发现其由木之纤维构成;纤维再分,乃是更细微的颗粒;颗粒再分……直至一种极微小、肉眼不可见、仿佛‘虚无’却又真实存在的‘本初之元’。”
他巧妙地避开了“原子”、“分子”这些现代词汇,而是用了更符合这个时代理解的“元”来指代。
宋远桥听得若有所思,这与道家“有生于无”的观点似乎有所契合。
张三丰的眼神却陡然锐利了几分:“本初之元?此‘元’,可有形质?可有定数?”
“有!”岳舟肯定地回答,“此‘元’虽微,却非虚无。每一‘元’,皆有其核心,如日月星辰之核,其外更有微尘环绕,如星辰绕日,彼此感应,构成万物之基。”
他用星系模型,极其简化地描述了原子结构,并将其与物质的多样性联系起来。
张三丰陷入了沉思。他一生钻研太极阴阳之道,讲究对立统一,循环往复。岳舟所言的“核心”与“环绕微尘”,隐隐触动了他对阴阳、动静的理解。
“若如你所言,万物皆由此‘元’构成,那山川草木,鸟兽鱼虫,乃至我等凡人,其本源岂非相同?”张三丰追问道。
“然也!”岳舟点头,“从本源而论,人与草木顽石,并无不同,皆是‘元’之聚合。区别在于聚合之方式、结构之精妙程度不同。人体之结构,尤为精妙,亿万万‘元’依循玄奥之序组合,方能生出灵智,感悟天地。”
这番话,将众生平等的概念,从哲学层面拉到了物质层面,让宋远桥听得心头一震。
岳舟没有停顿,话锋一转,从“微”转向了“宏”。
“见微可知着。由此‘元’之理,可推及天地宇宙。”他指向殿外,“我等所见之日月星辰,看似悬于天幕,实则亦是巨大之‘元’,循特定轨迹运转于无垠虚空之中。并非围绕我等脚下这片大地,而是各有其道,彼此牵引,构成更为庞大之体系。”
他否定了“天圆地方”“盖天说”等内容中不适当的内容,提出了更接近现代宇宙观的概念。
“虚空之中,更有无数类似日月星辰之体系,或聚或散,组成更为广阔之‘天河’。而‘天河’之外,或有更多‘天河’,浩瀚无垠,无穷无尽……”
“这……这怎么可能?”宋远桥忍不住失声。他想象中的宇宙,不过是日月星辰点缀的天幕,何曾想过其外还有如此广阔无边的世界?
张三丰虽然没有说话,但眼神中的震惊却难以掩饰。
他一生追求天人合一,自问对天地自然的理解已至极高境界,但岳舟所描绘的这幅宏大、深邃、甚至有些冰冷的宇宙图景,颠覆了他的认知。
“那驱动这无垠天地运转的,又是何种力量?”张三丰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已经触及了他毕生探索的核心——“道”的本质。
“是一种遍及宇宙、无形无质却又无处不在的‘吸力’。”岳舟解释道,“小到微尘环绕核心,大到星辰互绕、天河运转,皆受此力支配。此力大小,与‘元’之多寡、彼此之远近相关。另有斥力、强弱相互作用力等,共同构筑了宇宙的秩序。”
他简单提及了四种基本力,虽然没有深入,但足以再次震撼听者。
“遍及宇宙的吸力……”张三丰喃喃自语,眼中精光爆射,似乎想到了什么,又似乎更加迷茫。他所修习的太极拳,讲究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对“力”的感悟远超常人,但岳舟所说的这种宇宙级的“吸力”,已经超出了他的理解范畴。
岳舟见火候差不多了,再次将话题拉回人体。
“真人,天地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宇宙运转之理,亦可在人体之中找到印证。”他开始抛出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私货”。
“譬如,人体之内,亦有‘雷霆之力’(生物电)。筋骨肌肉之动,心念意想之发,皆赖此力传递。此力沿特定‘通路’(神经系统)流转,迅捷无比,方能使人行立坐卧,感应内外。”
“又譬如,人之记忆、思虑,储存于头颅之内,如一张无形巨网(神经网络),无数节点彼此连接,传递‘讯息’(神经信号)。修行者凝神内视,所谓‘元神’出窍,或许便是对此巨网的深度感知与调控。”
“再譬如,父精母血,繁衍后代,其中便蕴含着传承密码(基因),决定了子代的形貌、禀赋,此乃先天之本。”
“而后天修行,打坐练气,服食丹药,则是通过改变‘元’之运转(新陈代谢)、强化‘通路’(神经,循环系统)、甚至尝试修改那先天‘密码’(基因),以求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他将现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用这个世界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比喻,巧妙地与内功、修炼、传承等联系起来,既显得高深莫测,又似乎直指修炼的本质。
宋远桥已经听得瞠目结舌,感觉自己的世界观正在被一遍遍地刷新和重塑。
而张三丰,这位百岁宗师,此刻却是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