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国都城的市集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玩意儿——“双花诗签”。钱老板的绸缎铺里,王织娘将孩子们的诗绣在小巧的锦缎上,瑞国的一面绣着诗句,云罗的一面绣着对应的插画,姑娘们争相购买,说是“戴在身上,又有文化又好看”。
“钱大哥,这签子卖得真好,三天就卖完两箱了。”王织娘清点着订单,脸上满是笑意。她的指尖因为常年绣花,有些微微发僵,却灵活得像蝴蝶。
钱老板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那是!咱们的诗签,既有瑞国的雅,又有云罗的艳,谁不喜欢?我已经让人去瑞国的其他城镇铺货了,保证能让更多人看到孩子们的诗。”
联韵学堂落成的那天,真是比过年还热闹。林羽和苏婉亲自去了云罗,看着孩子们在诗墙上贴自己的诗,在双花鼎前合影,用联韵陶笛吹奏新学的曲子,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
“陛下,你听!”苏婉指着不远处,阿豆正用陶笛吹着瑞国的《春晓》,阿禾在一旁用云罗的方言唱和,两种声音一唱一和,竟异常和谐。
林羽点头笑道:“这比任何奏章都有说服力。你看这鼎,这诗墙,这孩子们的笑脸,都是咱们用心血换来的和平啊。”
典礼上,周明博士请两国的孩子各出了一句上联,让大家对下联。瑞国孩子出的是“瑞云拂绿柳”,云罗的孩子立刻对出“焰灵映红荷”;云罗孩子出的是“田埂共挥锄”,瑞国的孩子马上接上“河上同荡舟”,引得满堂喝彩。
张奶奶拉着林羽的手,抹着眼泪说:“陛下,我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这样的日子。孩子们在一起念书,工匠们在一起做活,就像一家人……”
林羽握住她的手,郑重道:“奶奶放心,这样的日子,会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夕阳西下,联韵学堂的钟声响起,孩子们排着队,用两国语言齐声念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声音稚嫩,却透着坚定,像种子落在土里,发出要破土而出的力量。
敖风站在诗墙前,看着上面孩子们的诗句,忽然觉得,自己当初放下仇恨,选择这条道路,是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事。他想起林羽的嘱托,想起张奶奶的期盼,心中充满了力量。
瑞国的皇宫里,林羽和苏婉正看着从云罗送来的“双花鼎”图样。苏婉轻声道:“陛下,你看这鼎,铁与木相嵌,花与云共生,多像我们现在的日子。”
林羽点头:“是啊,刚则铁,柔则木,刚柔并济才能长久。文化与手艺,就像这鼎的两只耳,缺了谁都不行。”
属于林羽与三千嫔妃的故事,在这朗朗的读书声里继续铺展。而瑞国与云罗的土地上,孩童的诗声、工匠的锤声、织机的咔嗒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跨越国界的乐章。这乐章里,有瑞云的轻盈,有焰灵花的热烈,更有两国百姓手拉手、心连心的温暖与坚定,在岁月里久久回响,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