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皇太孙> 第11章 庙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章 庙堂(1 / 2)

历朝历代,对武人的防范都是头等大事。

冷兵器时代,实在没有武器,削根竹杆就可以造反。

热武器装备的比例越高,造反的难度就越大。

小小一把手铳,不仅对工匠的要求极高,而且要材料齐全,火石、火镰、钢铁、火药等等,对技术的要求都非常高。

即便这些问题全部解决,朝廷依然可以凭借规模,占据绝对优势。

“你皇祖父将你的叔叔们安置到全国各地,成为帝国屏藩,无需担心这个问题。”

马皇后认为朱雄英是杞人忧天。

“皇祖父英明神武,叔叔们必然不敢造次;但百年之后呢?”

朱雄英要操心的事太多了。

“百年之后么——”

马皇后眉头紧皱。

朱元璋在设计这套制度的时候,并非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朱元璋的态度是:儿孙自有儿孙福。

退一万步说,百年之后即便有藩王造反成功,那天下依然是老朱家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父王其实说得对,帝国开国这才15年,宗室的俸禄,已经占朝廷总收入的近3,这样下去不用等到百年之后,朝廷就要被宗室吃垮了——”

朱雄英隐约记得,庞大宗室所造成的的沉重负担,是明帝国复灭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在设计这套制度时,几乎考虑了所有可能,唯独没想到,明会亡于外族。

“这是你皇祖父和你父王要考虑的问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身为臣子当谨守本分。”

马皇后坚决拥护朱元璋确立的这套体系。

现在还好,分封到各地的王爷还算勤勉。

朱棣靖难之后,王爷的权力被严重削弱,关起来当猪养,本来是老朱家共同拥有的股份制,被朱棣拢断话语权,王爷们只剩分红,只好大生特生多分点。

马皇后也知道朱雄英说的有道理。

龙子龙孙皆为朱元璋的血脉,即便不是马皇后亲生,马皇后也一视同仁,将母仪天下落到实处。

朱标和朱雄英终究特殊一些,马皇后话说的虽然严厉,其实却给朱雄英开了后门。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在其位想偷懒都不行。

等朱雄英登基,朱雄英才有资格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帝国进行改造。

但是在那之前,朱雄英必须谨守臣子的本分,君君臣臣。

身为制度的受益者,朱雄英必须全心全意维护这个体系。

朱雄英想做的,不仅仅是维护而已,还要不断完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朱雄英老早就学过了,只是一直都没机会实践。

朱元璋说话算话,转天就带朱雄英到武英殿上朝。

当看到头戴翼善冠,身穿绛纱袍,配玉带、皮靴的朱雄英出现在武英殿,朝臣们有朱标的珠玉在前,对朱雄英早早听政毫不意外。

武英殿朝会通常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可一旦“拖堂”,就会拖很久。

朱雄英也算倒楣,第一天朝会,就遇到了“拖堂”。

朝会开始都是例行公事,递上来的折子是朱标处理过的,提交朱元璋用印。

朱雄英突然意识到,朱元璋不是不设丞相,而是拿朱标当丞相用。

或许用内阁制还形容更合适一些,毕竟朱标名下有詹事府,自成体系。

这么看来,明帝国距离君主立宪只差了一部宪法——

等等,明帝国还有一字不可改易的《皇明祖训》。

破案了。

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是什么时候出现来着?

是17世纪晚期,差不多300年后。

原来君主立宪也是从明帝国抄的。

朱雄英神游天外的时候,户部尚书阮畯递折子,请求增加吴地税负,以补足亏空。

去岁朝廷亏空150万石。

今年的亏空预计超过200万石。

朱雄英惊讶,原来明帝国就已经有预算制度了。

有。

不仅有预算,预算还要提交大朝会讨论。

实施之后还有审查制度呢。

而且还是交叉审核。

阮畯的话音刚落,御史方俊贤跳出来,指着阮畯的鼻子痛斥:“吴地不足国之一隅,而输税逾天下之什一,民力已竭,赋敛犹加,岂欲官逼民反!尔心何居?”

这番话说的又快又急,朱雄英听的一头雾水。

“吴虽赋重,然土沃岁丰,力尚有馀,可堪加税;馀郡或久罹兵祸,户稀田芜;或地瘠产薄,加无可加。”

阮畯不紧不慢,这一次朱雄英终于听懂了。

大概是阮畯为弥补亏空,希望增加吴地的税收。

方俊贤反对给吴地加税。

吴乃江浙地区。

吴地税负之重在明帝国无出其右,以不足百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超过10的税收。

明帝国对吴地课征重税,一方面是因为吴的土地开发比较成熟,人口绸密,粮食的产量较高。

另一方面是因为吴地曾支持张士诚对抗朱元璋,故而朱元璋对吴地的成见极深。

朱元璋不仅对吴地征收重税,而且禁止吴地官员入户部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