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之前的着名书院,都是面向男性,从未出现针对女性的女校。
传统意义上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对于女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是却没有具体的标准。
有道是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
这里的“锉”,并不是指身高。
帝国男主外女主内,对于女主人的要求,实际上是非常高的。
朱雄英的执行力非常强,回到皇宫直奔坤宁宫
坤宁宫内,马皇后岁月静好,浑不知好大孙即将给她带来一个大大的惊喜。
“女校?”
马皇后非常惊讶,她虽然很重视对公主的教育,但是从来没有想过成立女校,批量为帝国培养合格的女主人。
“是,专为女性提供教育的学校!”
朱雄英需要马皇后的帮助。
“仔细说说——”
马皇后眼睛亮得惊人。
“女主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太重要了,帝国需要批量培养合格的女主人,为帝国的统治服务。”
朱雄英开宗立旨。
“你说的太对了,我怎么没想到呢!”
马皇后欣喜若狂,带着朱雄英直奔乾清宫。
“女校?”
朱元璋的第一反应,和马皇后一般无二。
“年前为诸王选妃,报上来的名册虽然详尽,却不知秉性如何,臣妾左右为难;雄英说得对,何不成立一所女校,对女子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可观察她们的秉性,免得祸国殃民。”
马皇后知道该如何劝说朱元璋,直接提高到祸国殃民的高度。
“妹子你说的太对了,就按你说的办!”
朱元璋直接忽略了朱雄英的贡献。
也行吧,朱雄英在士林中的名气已经够大了,不需要这些虚名。
马皇后出手,跟朱雄英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女校不仅建在宫城内,而且由马皇后亲自担任学督。
朱雄英跟着混了个学监,负责筹建女校。
女校和男校完全不同,首先在教程目的上就完全不一样。
马皇后的意思是,女校的教材,应该以东汉才女班昭所着的《女诫》,以及东汉文学大家蔡邕所着的《女训》为主。
《女诫》和《女训》的内核是“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结合“三纲五常”,到了宋代发展成为程朱理学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节”固然重要,当“节”沦为嫂子掉水里,小叔子是否应该援手的争执,问题就很麻烦了。
“这如何使得!”
马皇后自己都没想到,朱雄英居然给她送了一个这么大的的大礼包。
别小看这区区一篇文章。
以马皇后在明帝国的地位,以及女校的开创性,这篇《 》写出来,是可以青史留名的。
“三从四德和三纲五常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且论述的并不全面,经过不同人的解读,早已偏离了初心,应该重新对三从四德进行解释。”
朱雄英很想看看,马皇后能将“母仪天下”,到底发挥到什么程度。
除了教材之外,其他方面就好办了。
马皇后当学督的女校,肯定不是针对皇庄里的女童,而是针对权贵家庭的女孩。
朱雄英估计,虽然是马皇后亲自担任学督,至少在现阶段,估计只有勋贵才会把自家的女孩送进来,接受皇室的教育。
文官集团如果也想把女孩送进来接受教育,马皇后自然也是欢迎的。
不过朱雄英估计,文官集团多半不会把自家的宝贝闺女送进女校供皇家挑挑拣拣。
虽然朱雄英的目的是为帝国培养合格的女主人。
落在某些人眼里,多半又要曲解。
文无第一嘛,自家闺女还是要自己宠。
女校的组织结构不麻烦,直接套用西江学院即可。
朱雄英把重点放在学科的设置上。
女校的学习内容,肯定跟男校不一样。
政治还是要学的,“忠君爱国”永远是内核。
除了“忠君爱国”之外,重点对个人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诸如持家之道、琴棋书画、相夫教子等内容,全部都给加之。
马皇后没有闭门造车,不仅主动和吕氏商量,而且借朔望日朝廷命妇前往坤宁宫拜见马皇后的机会,征求朝廷命妇们的意见。
朝廷命妇们反应不一。
朝廷命妇和朝臣一样,也有勋贵和文官之分。
文官家庭的命妇自持家教严格,对女校并不热心。
勋贵的反应极其热烈。
尤其是世袭罔替,于国同休的勋贵。
勋贵作为王室的天然同盟,坚决拥护马皇后的任何决定,即便马皇后办女校,有为王子选妃的嫌疑,勋贵也不会反对。
帝国已经成婚的王子,正妻多出自勋贵家庭,这是勋贵的特权之一,文官集团无缘染指。
帝国不仅有数码即将就藩的王子,而且太孙妃虚席以待,文官集团或自命清高,对于王室敬而远之,勋贵集团趋之若务。
女校内的所有工作人员全部都是女性。
马皇后不仅亲自担任学督,而且会遴选名师,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