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的仁义并没有惠及万民。
虽然朱标也不是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
和朱元璋相比,朱标还是仁义的。
于是朱标便在朝臣的吹捧中迷失了自我,在“仁义”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此为捧杀。
朱雄英刚开始提出“知行合一”的时候,士林朝野也尝试用这一套捧杀朱雄英。
朱雄英不吃这一套。
正如朱元璋所说,朱雄英即便字写得跟狗刨一样,也是应天第一贵。
虽然朝廷还没有正式将安南从“不征之国”中除名。
南征的准备工作已经激活。
朱标负责筹备南征所需的钱粮。
朱雄英负责武器装备。
考虑到安南的环境,朱雄英还是先从制度入手。
安南多瘴,地形复杂,北军南征,多因水土不服造成非战斗减员,从而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
所谓“水土不服”,多是因为水中的微生物,病从口入。
朱雄英为所有南征将士准备水囊,规定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喝生水。
也不能随意食用野外食物。
在武器的选择上,朱雄英以火器为主,大量装备火枪火炮,并且开始对开花弹进行工业化量产,迅速提高产量。
开花弹在经过多次改进后,射程稳定在300步左右,杀伤力50步,绝对致死范围为30步。
在使用油布包裹弹丸之后,燧发枪的有效射程增加到100步。
朱雄英希望创建一支完全使用火器的部队,遭到朱元璋和徐达,以及刚刚晋封为颖国公的傅友德的反对。
弓箭需要经过长年的克苦练习,才能熟练使用。
燧发枪对于射手的要求虽然低,成本太高,以朝廷的实力,尚不足以成立全部装备火器的部队。
朱雄英终于表现出谦逊的一面,没有死扛到底。
专用于制造武器的云子铁,月产量已经提高到50万斤。
今年以来,朝廷在顺天以北,以及云贵地区,新置12个卫用于军屯,云子冶在满足正常军需的同时,每月可以用于制造枪炮的云子铁,达到20万斤。
一支完整的燧发枪,整枪重量在10斤左右,必须使用云子铁制造的枪管,重约5斤。
和燧发枪相比,火炮需要使用的云子铁多达400斤。
云子冶每月生产200门火炮,以及6000支燧发枪。
别问为什么这么少,问就是良品率。
朱雄英已经针对良品率制定标准化制度,成效尚需时日。
6000支燧发枪听上去不少。
分给全国357个卫和守御千户所,只是杯水车薪。
守御千户所直接隶属于各地都指挥使司,独立编制,驻扎在战略要地,平时亦需屯田。
云子冶生产的燧发枪和火炮,目前只能供应京营,少量供应各地守御千户所,想大规模装备同样尚需时日。
朱雄英不急,他还尚未成丁,时间有的是。
朱元璋很生气,冯胜和蓝玉没有找到胡虏主力,无功而返。
这其实也正常。
明军每年都要出塞作战,朱棣已经打出“善战”的美名,胡虏不得不北迁至捕鱼儿海附近,远离中原。
捕鱼儿海即为贝加尔湖,距离顺天大约1500公里,距离应天则超过2000公里。
朱元璋召冯胜和蓝玉、常茂回京,留3万京军驻扎在顺天,准备来年再次北征。
“日”字队因表现出色,得到朱?和朱棣的喜爱,被两人瓜分。
朱元璋担心朱?和朱棣此举,引发朱雄英的不快,将朱雄英叫至乾清宫。
“武校培养军官,本为忠君卫国,即能被三叔、四叔看中,是他们的本事,证明我干的还不错。”
朱雄英巴不得。
在朱元璋看来,武校一共两个千户所,朱?和朱棣瓜分一半,换成谁,心情大抵都不会太好。
且不说文校学子,是否将自己视为“太子门生”。
武校将“忠君卫国”作为第一要务,李善长不仅对“忠君卫国”做出了详细的解释,而且还编制歌诀让学员早晚吟唱,并于校园内遍置相关标语,时刻耳濡目染。
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军校,对朝廷和朱雄英的忠诚坚定无比。
如果朱?和朱棣麾下的军校全部出自武校,晋地、燕地则永为朝廷藩属。
朱?和朱棣还要继续筹建卫所,将边境实控线,持续向北推进。
朱雄英希望新设卫所,基层军官全部从武校选拔。
朱元璋的决定和朱雄英不谋而合。
“既然胡虏能在捕鱼儿海生存,朝廷为何不能在捕鱼儿海驻军?”
朱雄英更进一步,想完成对贝加尔湖的实控。
“捕鱼儿海路途遥远,后勤运输不易,对草原的攻略需徐徐图之,正如万丈高楼,需把基桩打扎实,才好大展身手。”
朱元璋将希望从朱标,转移至朱雄英。
朱元璋本来寄希望于朱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现在看来,朱标只是守成之君,很难达到朱元璋的要求。
朱雄英虽然年少,表现出来的潜力让朱元璋颇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