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饮食有严格规定,不要说宫外的食物,连器物也不用。
的仪仗不仅有旗幡扇牌,连便壶痰盂都有,交椅、脚踏、香炉、水罐等生活用品更是一应俱全。
朱雄英没有过多停留,寒喧几句继续步行。
蓝玉还好。
常茂已是满头大汗。
“连行军都不过两三里,如何无敌?”
蓝玉对常茂的体能不太满意。
“为将者当居于中帐,运筹惟幄,两条腿如何比得了四条腿?”
常茂强词夺理。
蓝玉从军的时候,在常遇春旗下效力,也属开平王旧部。
常茂不仅继承了常遇春爵位,娶了冯胜的女儿,和周王朱橚是连襟,对蓝玉这个“中生代第一人”,常茂多有不服。
“传令下去,急行军,于戌时之前抵达滁州。”
朱雄英自己也上马,给常茂找台阶。
常茂眉开眼笑。
蓝玉若有所思。
朱元璋起兵后颠沛流离,直到占领滁州后,才获得了第一个稳固的根据地。
从这个角度上说,滁州甚至可以算是明帝国的龙兴之地。
朱元璋当初从乱军重围中将小明王韩林儿救出后,在滁州为韩林儿修建宫殿,将韩林儿安置在滁州。
朱雄英没有劳烦地方官,驻跸于滁州行宫。
这是朱元璋的安排,不算僭越。
朱雄英抵达滁州的时候,蓝太平作为先锋官已经先期抵达滁州,做好了接待准备。
蓝玉对蓝太平在飞龙宫的表现非常满意。
蓝太平的接待工作做得很充分,不仅为两千馀名官兵备好了晚餐和热水,而且还征召了十馀名军医。
朱雄英身边随行的,是来自太医院的太医陈君佐。
陈君佐多才多艺,对医术、绘画、占卜等技艺都极为精通,洪武初年入京为御医。
除了陈君佐,朱元璋还派李希颜随朱雄英去凤阳,辅助朱雄英完成祭祀。
皇家祭礼极其复杂,穿什么衣服、站什么位置、念什么祝文、如何跪拜等,都有严格规定,不能有丝毫差错。
朱雄英在行宫设宴,感谢李希颜、陈君佐等人。
蓝玉和常茂作陪。
朱雄英特意安排陈君佐坐在朱雄英身侧。
席间,朱雄英和陈君佐对军医进行了一番探讨。
明代医学非常发达,不仅诞生了李时珍这样的标志性人物,还涌现出如张景岳《景岳全书》、吴有性《瘟疫论》、陈实功《外科正宗》、杨继洲《针灸大成》等一大批医科圣手。
甚至连明王室成员,也对医学有重大贡献。
周王朱橚整理的《普济方》,收集了六万一千多个药方,是中医方剂的宝贵数据库。
朱雄英尝试在外科的基础上,创建军医体系。
“臣代朝廷百万厮杀汉,叩谢殿下天恩——”
蓝玉起身离席至庭中单膝跪地,向朱雄英施军礼。
“雄英之所以在应天岁月静好,全赖将士们卫国戍边,负重前行,雄英岂能不知!”
朱雄英亲手柄蓝玉扶起来,情真意切。
蓝玉虎目含泪,激动不已。
常茂尚未真正经历战阵,对蓝玉的真情流露,感受还不够深刻。
李希颜心情复杂,眼中的担忧一闪即逝。
上老骥伏枥,幼羽翼渐丰。
太子——
朱雄英虽然不懂医术,但对于“提灯女神”的事迹记忆颇深。。
克里米亚战争发生于1853年至1856年间。
当时欧洲还有人吃木乃伊治病呢。
南丁格尔凭借“认真”二字,成功使英军伤兵死亡率降至个位数。
明军如果发达的医术基础上改善卫生条件,效果会更显著。
中医在中药之外,还有推拿、针灸、艾灸、拔罐、刮痧、放血、敷贴、熏洗等治疔方式,很多原理甚至无法用所谓的“科学”解释,完全是天顶星科技。
无法用科学解释,并不是不科学,而是科学发展的程度,还不足以解释中医的原理。
朱雄英没能力证实中医经络学说的科学性。
但是可以通过教育,为朝廷大量培养军医。
“殿下,医学一道浩若烟海,臣辗转半生,也仅仅是略通皮毛而已;
殿下若想如社学一般,在短时间内大量培养军医,恕臣无能为力。”
陈君佐提醒朱雄英,学医是看天分的。
“此事不急,回京再议。”
朱雄英不急功近利。
陈君佐身为御医,对于学生的要求非常高,凡夫俗子休想拜入陈君佐门下。
朱雄英也没有奢望批量培养医科圣手。
而是大量培养粗通外科的军医。
军医的要求低,官兵在战场上受伤,知道该如何处理就行。
在武校,朱雄英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至少让武生知道,绷带要经过消毒之后,再重复使用。
别小看这种“常识”。
南丁格尔之所以被誉为“提灯女神”,并非多高明的医术,只是“认真负责”。
朱雄英的很多“常识”,放在这个时代的欧洲,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