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的恩科取士,如同一阵和煦的春风,为大雍朝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彰显了新帝赵宸治下的开明气象。然而,帝国的边疆,却从未真正平静过。当洛阳城还沉浸在新科进士跨马游街的喜庆气氛中时,一封来自北疆的八百里加急军报,被快马送入了紫宸殿,打破了这份短暂的安宁。
军报是镇守北疆的镇国将军府所发,内容言简意赅,却足以在朝堂掀起波澜:匈奴可汗遣使南下,已至边关,声称奉可汗之命,欲入京觐见大雍新帝,并呈递国书,意欲与大雍“签订和约,约定两国百年不相侵犯”。
消息传开,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朔风凛冽的漠北王庭,匈奴单于的大帐内,此刻也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争论。
新任的匈奴大单于(冒顿单于之后裔)年轻气盛,野心勃勃。他听闻南方大雍老皇帝禅位,新君年轻,便觉得有机可乘。大帐中,他环视麾下各部族首领,高声道:“南边的老狮子病了,换上了一只还没长齐牙的小狮子!这正是长生天赐予我们草原雄鹰的机会!我们应该立刻集结勇士,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南下抢掠他们的粮食、布匹和女人!让南人知道,草原的主人回来了!”
然而,他的提议,并未得到所有部族首领的响应。帐内一时沉默。去年秋冬,他们趁大雍内部分心荆州之乱时,曾尝试性地寇边,却在几场中小规模的冲突中,领教了经过改编和实战锻炼的大雍新边军的厉害。尤其是那种威力巨大的弩箭和更加坚韧的盔甲,让匈奴骑兵吃了不小的亏。更重要的是,他们听闻大雍内部叛乱已被迅速平定,那位用兵如神的年轻将领陈彦,如今更受重用。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王叔率先开口,声音沉稳:“大单于,您的勇气如同翱翔的雄鹰。但是,南边的雍朝,似乎并非可以随意拿捏的绵羊了。去年冬天的小规模冲突,我们的勇士并没有占到太多便宜。他们的新军,装备更精良,战术也更灵活。而且,他们刚刚平定了内乱,士气正盛。此时大举南下,风险太大。”
另一位实力强大的部族首领也附和道:“老王叔说得对。我们刚刚度过一个艰难的冬天,牛羊需要繁衍,勇士们也需要休整。不如……先派个使者去探探虚实?看看那个新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国内是不是真的稳定。如果是只纸老虎,我们再动手不迟;如果确实不好惹,签订个和约,先换来几年的和平,让我们恢复元气,也不是坏事。”
大单于虽然心有不甘,但他也明白,自己刚刚上位,威望未立,若没有大部分部族首领的支持,强行出兵只会导致内部离心。他压下心中的躁动,沉声道:“好吧!就依诸位首领之言。先派使者去南边看看!带上厚礼,语气要恭敬,就说我们仰慕大雍新皇,愿意永结盟好。我倒要看看,这只小狮子,有没有他爷爷的胆色!”
于是,匈奴遣使求和的消息,便这样传到了洛阳。
大雍,紫宸殿,朝会。
新帝赵宸端坐龙椅之上,面色平静,目光扫过丹陛下的文武百官,将边关军报交由内侍宣读完毕,缓缓开口:“众卿家,匈奴遣使求和,欲订百年之约,尔等以为如何?”
朝堂之上,立刻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以礼部尚书为首的一部分文臣,认为这是彰显新朝威望、稳定边疆的天赐良机,纷纷出列表示赞同:
“陛下!此乃大吉之兆!新皇登基,四夷来朝,匈奴遣使求和,正是彰显我皇威德,泽被苍生之时!签订和约,可使北疆百姓免遭战火,休养生息,于国于民,善莫大焉!”
“是啊,陛下!匈奴既然主动请和,我朝当以怀柔为主,展现天朝上国气度。若能签订百年和约,则北境可安,朝廷可专心内政,实为利国利民之上策!”
然而,武将队列中,一声洪亮的反驳响起!扬威将军常胜踏前一步,声若洪钟:“陛下!末将以为,此事万万不可轻信!”
他虎目圆睁,带着久经沙场的锐利:“匈奴人,狼子野心,贪得无厌!其习性如同草原上的饿狼,强则犯边,弱则伪附!今日遣使求和,不过是因其去年寇边受挫,又闻我新皇登基,国内局势不明,故以此缓兵之计,探我虚实!若我朝示弱,彼必以为我朝可欺,待其恢复元气,定然撕毁和约,大举南下!届时,我边疆百姓,又将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和约?不过是一纸空文!”
常胜的话,掷地有声,引得不少将领点头附和。北疆多年的战火,让这些军人对匈奴的“诚意”有着根深蒂固的怀疑。
这时,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投向了站在武官班列前列,一直沉默不语的镇南将军、关内侯陈彦。他虽年轻,但平定荆襄、主持恩科,已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其意见举足轻重。
陈彦感受到众人的目光,稳步出班,拱手沉声道:“陛下,臣赞同常胜将军之言。”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匈奴此时求和,绝非真心仰慕王化,实为形势所迫,兼有窥探之意。其一,去岁小挫,使其知我新军边防之固,非往日可比;其二,陛下新立,天威未远播,彼欲借此窥我朝局虚实、新军战力;其三,或许其内部亦有纷争或困难,需时间缓和。”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激昂:“然,正因如此,我朝更不应示弱!北疆之患,乃我大雍心腹之疾,非一纸和约可根除。唯有雷霆一击,永绝后患,方能保境安民,开创万世太平!”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皇帝:“陛下!臣斗胆进言!我大雍新军,历经北疆戍守、平定荆襄叛乱,已是百战之师,将士用命,经验丰富,士气高昂!如今军械粮草尚需进一步筹措,但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