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地主乡绅还有知识分子们都杀了个干净。
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基础不就是这些贵族官吏、地主乡绅还有知识分子嘛?
就是因为这些人的祖上投靠了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奥卢皇室,才有的祖祖辈辈的荣华富贵嘛。
奥斯曼奥卢家族还没有天真到指望着巴尔干半岛上那一千多万被他们压榨盘剥的底层民众们,去认同并且拥戴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这世界上有受虐倾向的人没有那么多。
战线一直向后收缩的话,照奥地利人的这个玩法来看,那么土耳其人距离滚回他们安纳托利亚半岛老家的那一天也就不远了。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巴尔干半岛战场上关于胜利走向也愈发地明朗。
奥斯曼帝国的兵力也开始捉襟见肘了起来,毕竟,开战之前奥斯曼帝国的常备军不过二十万左右,这还只是明面上的数字,不包括吃空额的。
实际上自从进入十八世纪以来,耶尼切里军团和西帕希骑兵腐化得厉害,实际上这些军队里面有多少是能够上战场的,还真不好说。
至于后来,奥斯曼帝国又从巴尔干半岛、安纳托利亚半岛、阿拉伯半岛和北非地区强征了六十多万青壮年男人。
但是说实话,这帮临时被武装起来的平民,奥斯曼帝国军队的士兵只是教会了他们怎么开枪之后,就把他们送上战场了。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战场,线式战术还是这个时代的主流,被戏称之为是“排队枪毙”的线式战术,士兵们要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向前和敌人贴近,然后开枪。
比拼的就是双方无与伦比的纪律性和谁更胜一筹的勇气。
这些临时被奥斯曼帝国强征武装起来的平民,能够指望他们有多高的纪律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