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曾经辉煌一时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彻底在欧洲地图上消失了。
欧洲各国一片哗然。
经过统计,这一次奥地利瓜分了得到了近二百万的人口,以波兰人、立陶宛人和鲁塞尼亚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还有少量的犹太人,国土面积超过了一百一十万平方公里。
俄罗斯瓜分得到了三百三十六万的人口,而普鲁士也瓜分得到了约二百一十万的人口,国土面积扩张到接近四十万平方公里。
随着领土的新扩张,维也纳政府也开始在这些土地上分封在这次瓜分之中立下功劳的将士为小地主,那些抄没波兰-立陶宛联邦贵族们所得的财产,大部分上缴国库,其馀部分用来赏赐此次作战有功的将士们,以此来填补清除了原本波兰-立陶宛联邦贵族之后在当地出现的空白统治阶级生态位。
维也纳宫廷也下令在新扩张的领土上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并且将那些抄没当地贵族过后所得的田产土地,租贷或者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出售给那些刚刚获得人身自由后不久的农民们。为了收买人心,维也纳政府也宣布,在这些新扩张的领土上免税一年。
在维也纳政府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情况之下,这些民众也是轻松加愉快地接受了自己“新奥地利人”的身份。
奥地利的人口达到了三千六百万(不包括奥属尼德兰)!仅次于俄罗斯的四千二百万。
而普鲁士的人口也逼近了一千万,面积超过五十万平方公里,也正式形成了普鲁士人—波兰人的双民族国家。
而为了应对不久之后即将到来的战争,在查理的建议之下,维也纳宫廷和陆军部正式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军管区,改组设立为八个主力野战军团:南德意志军团、外多瑙军团、波西米亚军团、西里西亚军团、加利西亚军团、伦巴第-威尼西亚军团、鲁米利亚军团、奥属尼德兰军团。军团主力分别驻扎在维也纳、布达佩斯、布拉格、特罗保、利沃夫、米兰、贝尔格莱德和布鲁塞尔附近。
另外,陆军部也下令将帝国成年男性公民的服役年限从最一开始的三年延长至六年。
这一次,也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法国佬要想象原本历史上一样打进奥地利,除非开着环太平洋的机甲来。
一转眼,1788年也快过去了一半。奥地利也专心将精力都放在了对新扩张领土的集成和工业革命进程的继续推进上。
在反法同盟战争爆发之前,奥地利在欧洲大陆上的扩张差不多也已经到极限了。
接下来,还是老老实实地发展国内经济吧。
随着列日兵工厂的全员搬迁完成,经过维也纳宫廷的审核批准,列日兵工厂的新址将选择落定在格拉茨,并且改名为格拉茨兵工厂。
在搬迁至格拉茨之后,格拉茨兵工厂也开始进一步普及应用铁模铸炮法和生产霍恩贝格1786式步枪了,估计年产量还会有所提高。
为了应对未来不久之后到来的战争,加班加点地生产枪炮弹药也是必不可少的。未来总不可能让士兵们赤手空拳地上前线战场和敌人搏斗吧。
查理陪同父亲约瑟夫二世皇帝到格拉茨兵工厂视察的时候,正巧遇见了同样来此观摩的奥地利皇家陆军炮兵少将,列支敦士登亲王阿洛伊斯一世。
作为被誉为是“奥地利现代炮兵之父”登亲王约瑟夫·文策尔一世的侄孙,现任列支敦士登亲王阿洛伊斯一世,也在伯祖父约瑟夫·文策尔一世和前任列支敦士登亲王父亲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熏陶和耳濡目染之下,自幼就对火炮有着超出寻常的兴趣和热爱。
在听说查理提出了铁模铸炮法之后,这个二十九岁的年轻亲王便一直想要见查理一面。
并且提出自己设计的新式火炮。
列支敦士登炮系的体系大概分为三种:野战炮、攻城炮和要塞炮。
野战炮包括三磅炮、六磅炮和十二磅炮,其炮管长度为16倍径左右,炮身后部为圆柱体,有两处变粗的加强段,耳轴之前的部分逐渐变细,装药达到了弹重的1/4,部分质量好的3磅炮装药直接就是1磅,即弹重的1/3。
轻型攻城炮为短管的12磅和24磅炮,炮管长度为18倍径,炮身设计和野战炮类似,也是先圆柱再变细,装药量为弹重的1/4。
长管重型要塞炮也是12磅和24磅炮,炮管长度分别为27和23倍径,整体呈锥形,没有标准的圆柱部分,12磅长要塞炮装药量为弹重的1/2,而24磅长要塞炮装药量为弹重的1/3。。。。。。。
相比旧式长二十四磅炮,新的长二十四磅炮装药量更低(从十二磅下降到八磅),所以炮身没有使用特别高强度的青铜,重量比原来降低了500kg。。
这也使得奥地利军队炮兵的三磅炮和六磅炮无论是从威力还是重量上,都要远远胜过法国军队炮兵的四磅炮和六磅炮。。
此外,阿洛伊斯一世提出了两种他设计的新型火炮——七磅炮和十磅炮,前者重量相比六磅炮增加的并不多,后者也要比奥地利现役的十二磅炮轻便上不少,但是却可以用来弥补同等量级火炮上,奥地利军队火炮在法国八磅炮、俄罗斯八磅炮和英国九磅炮上的火力空缺。
顺带手的,阿洛伊斯一世还提出了优化奥地利炮兵部队的机动性和运输效率。
与法军的炮兵部队相比,奥地利军队的是缺乏骑炮兵,奥地利的一些骑兵在1780年编成骑炮兵,这些机动部队通常装备新型6磅炮和7磅榴弹炮,炮手们没有骑马的,而是乘坐在改装弹药箱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