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那年我把全村气运偷走了> 第44章 返乡路上的三段风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章 返乡路上的三段风景(3 / 4)

这人,从小就这样——有点好运,就不肯好好享福。”

“那你呢?”我反问。

“我啊——”她一耸肩,“我现在不图享福,图不饿死就行。”

她说完,又对我挥挥手:“明天早上八点,去汽车站门口等我,我请你吃早餐,然后一起上山。”

“你不上班?”

“我请假。”她说,“跟你一起上车,我替你挨一半眼神。”

她说得轻巧,我却听出那点认真。

——

第二天早晨,县城的天阴得很。

我背着包到汽车站门口的时候,周甜已经坐在台阶上啃豆浆油条了,一手拿着豆浆,一手刷视频。

“你迟到了三分钟。”她抬头看我,“你这运气开始走下坡路了?”

“你这是人肉打卡机。”我说。

她递给我一袋热乎乎的包子:“快吃,待会儿车上司机肯定还要拉两趟货,颠得人想吐。”

“你怎么知道他会拉货?”

“上次我回去,他拉了一车卫生纸和一车鸡鸭。”她说,“说是‘顺路’,顺得我怀疑他是不是自带空间戒指。”

我们上了那辆去镇上的中巴车。

车身漆得有点掉皮,车门关上的时候“咣当”一声,像是随时能脱落。

车上已经坐了七八个人,有背蛇皮袋的,有抱孩子的,还有几个穿着镇上一中校服的小孩,估计是回家过周末。

司机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头发用摩丝往后一抹,嘴里叼着没点着的烟:“上山的快点,上车就开。”

我和周甜挤在倒数第二排。

车刚发动,系统又跳出来了:

【检测到:进入“县城—乡村”末端交通通路。】

【本段为外界对古柳口碑传播的高频区。】

【任务:倾听与应答。】

【备注:你可以选择沉默,也可以适当发声,引导“问题村”标签。】

果不其然,车刚开出县城,前排就有人说起话来。

“你们听说没?”一个大婶压低声音,“上回电视上又说古柳那边路滑容易出事,让大家少走那条线。”

另一个叹气:“哎呀,这些年古柳咋变成那样了呢?我记得以前还被表扬过,是啥先进村。”

“先进变问题,一步路的事。”有人插嘴,“听说那边风水就坏了,有个老柳树都快秃了。”

我耳朵立刻竖起来,周甜也悄悄瞄了我一眼。

司机突然笑:“你们别光说人家古柳。那地方以前咋样我不知道,现在我知道的是——从那边出来的年轻人,倒是一个比一个有出息。”

“哪有那么夸张。”有人反驳,“我就知道有几个回来摆摊的。”

“摆摊也是出息。”司机毫不客气,“现在城里好多白领不也来摆摊嘛。”

说着,他通过后视镜看了我一眼:“小伙子,你是不是古柳来的?”

我被盯了个正着,只好点头:“是。”

车里安静了两秒。

然后有人小声说:“哎,就是新闻里那个村……”

那“个村”三个字后面,所有沉默都懂。

系统悄悄弹出可选方案:

【应答选项建议:】

【a:躲开话题——“哦,我很小就出来了,不太清楚。”】

【b:自嘲认领——“对,就是那个问题村。”】

【c:把标签拆开——“问题不只在村上,也在路上、人心上。”】

【提示:本次应答将对车上 11 名乘客未来谈论古柳的方式产生连锁影响。】

我看着这三个选项,忽然有点烦。

每一句话都要算后果,这谁受得了。

但我知道——从我按下“买票”的那一刻起,就没什么“随便说说”了。

我清了清嗓子,选了个自己听起来最顺的版本。

“以前是先进村。”我说,“后来修路修得太急,出过几次事,就被点名了。”

车里几个人点头。

“现在还那样吗?”大婶问。

“问题还在。”我老老实实,“不过也有人在想办法,不然学校也不会派我们回去折腾。”

“你们还能折腾出啥来?”有人笑,“大学生现在就会写写报告。”

“写报告也比啥都不写强。”我耸耸肩,“至少有人愿意去数一数,倒霉的到底有多少。”

这句话一出,车里短暂安静了一下。

前排抱孩子的那位轻声说:“数一数也好,让人知道不是自己一个在背。”

我看向窗外。

车已经开上了那条熟悉的盘山路。

远处,老龙山的轮廓在阴天里灰灰的,像一只趴着睡觉的兽。

系统给出结果:

【已选择“拆解标签”应答。】

【结果:车上乘客对古柳“问题村”标签的认知从“单一负面”转为“有问题但有人在管”。】

我没理会这些数字。

我只听见自己刚才那句“数一数,也好”,在脑子里来回打转。

周甜小声挤了我一下:“你刚那句话,可以剪进片子里。”

“我说的是废话。”我说。

“废话听多了才像真话。”她反击,“那些写在稿子里的好话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