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1.(3 / 4)

提琴盒里的那页曲谱。

她闭着眼睛,遵循记忆奏响这首残缺的琴谱。

循环往复的节奏让人沉浸在一种细密的情绪里。

围观的人群虽然对这旋律并不熟悉,但都被音乐里的氛围所感染,细听,列车缓缓滑入轨道。

两个声部重逢时,曲子戛然而止。

宁一陷入恍然,久久没有动作。

汪洋唤醒她,“这是什么曲子?”

宁一回神,回忆起那页琴曲上漂亮飞扬的字迹,笑着看向他,“《missing》。”

“missing?”汪洋安静地注视她,“思念?迷失?”

宁一敛目,眼睫闪动,“不知道,兴许是‘迷失在思念里’呢。”

汪洋沉默了会,“我不知道怎么说……这首曲子很有感觉。”

宁一点了点头,笑眼望着他,“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音乐是从语言消失的地方开始的。’”

汪洋咀嚼着这句话,陷入沉思。

宁一深吸一口气,将那首未写完的曲子从脑海中甩开,重新面向人群,微笑着用清晰的声音说道,“今天的最后一首曲子,送给我的无产阶级兄弟,汪洋。”

汪洋错愕地看向她。

少女将琴搁在肩膀上,半闭着眼睛,寥落的身影映在地铁幽暗透明的玻璃门上。

列车呼啸而过,强烈的白光拉长她的身影,几乎是第一串旋律响起的同时,人群就沸腾了。

哈哈,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歌声悠远地飘出狭长的地铁通道……

小小的玩笑划下了完美的句点,宁一面朝观众鞠躬。

她最后记得的是,地铁工作人员饱含善意地笑着冲她行了个军礼。

*、

这场即兴表演最后的收获是123.5元,其中有97元是通过二维码转账给宁一的。

感谢科技进步,连乞讨都进化出了二维码模式,区区一个二维码卖艺又有何难?

“赚钱真的不容易……”宁一感慨着用这笔钱请汪洋吃了一顿麻辣烫,“我们还是要好好学习啊!”

汪洋透过镜片凝视她,“你打算考哪所学校?”

“北方吧。”宁一咬着肉丸,含糊不清地说。

大概是生长于碧波水城中的人,总有一个关于雪城的梦。

“你呢?”

汪洋低下头,摘下被食物热气蒸腾得水汽氤氲的镜片,“我考南方的学校。”

宁一微微诧异,以他的成绩,不觉得可惜?

但她也没有追问,只是举起手中的某广式凉茶跟男生碰杯,“加油!”

两个罐子撞响在热气熏然的青春里。

关于剩余的钱。

汪洋拒绝了宁一的分赃,于是宁一把它放进了天桥下那个流浪汉的碗里,了却了一桩心事。

哦,顺便说一句,流浪汉的碗底也贴着二维码。

感谢科技。

小提琴宁一委托汪洋送回琴房,包括琴谱她也请汪洋放回钢琴架上,以便于计野寻回。

当天下午,宁一就拉着破旧的拉杆箱登上了去往县城的动车。

8分钟的车程,呼啦一下,她就被带离了自己生活了16年的地方,像一颗种子被离心力抛离熟悉的土地。

出站的那一刻,她拢紧身上属于L市一中的校服外套,朝着天空拍了张照,发送到了朋友圈。

“今天天气很好。”

一句无意义的废话。

奶奶和爷爷住在离动车站步行需要3公里的小巷子里。

关于那天的记忆,宁一只记得路很长很长。

行李箱咕噜噜地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滑过,持久叩响她关于往昔的记忆。

破旧的防盗门被敲响的同时,响起的是奶奶惊喜而责备的声音,“一一,你回来怎么不提早说啊,我好让你爷爷去接你!”

两个老人家步履蹒跚地来接行李,一边责备一边心疼地拉着孙女来回打量。

瘦了,高了,隐含心酸的唠叨寒暄不绝于耳。

“饿了吧?坐了多久的车?奶奶给你去下面条!今天刚买的土鸡蛋!”

宁一来不及阻止,爷爷的就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哎呀,你让孩子歇歇,问那么多干嘛!”

宁一洗完澡,面条已经热气腾腾地端上了桌。

“一一,先吃面条,待会儿再吹头!”

宁一趿着拖鞋在桌边坐下,提着筷子,低头看了眼手机。

两条针对她朋友圈的新消息。

一条点赞,一条评论。

点赞的是蒋丽。

至于评论,是徐林发的。

徐林:“在哪?”

也许是见她下午没有去上课才有此一问。

宁想起徐林的那句“你走的时候一定和我说”,抿了抿唇,打字回复,“淮县。”

发出消息的那一刻,他们都心知肚明,她食言了。

宁一放下手机,在奶奶殷切的注视中垂眼挑了口面,目光从手机屏幕上滑过。

匆匆的一眼,捕捉到徐林新发的那条朋友圈。

一个点。

真的只是一个点。

再刷新时,那条状态已经消失无踪。

宁一仿佛预感到什么,搁下筷子,从徐林的头像点进他朋友圈。

他的朋友圈一片空白,一道浅浅的沟壑将她挡在了他的世界之外。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