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诡三国> 第3807章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07章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2 / 3)

南城被毁坏,显得无比脆弱的秩序。

他们在用有限的资源,试图重建生活的希望。

这行为本身,比任何慷慨激昂的檄文都更具冲击力。

陈群他可以用‘虚伪’、‘收买人心’、或是‘难以持久’来贬低这种行为,可以在曹丕面前用‘耗其粮草’的战略来解构之,但他内心深处明白,这种骠骑军展现出来的姿态,其本身所具有的道义力量,正在一点点侵蚀着北城赖以坚守的根基

不仅仅是物理的城墙,更是人心的壁垒。

陈群其实明白他们失败在什么地方了,只是他们不愿,不敢,不想承认。

为了证明他们‘没错’,陈群已经派人偷偷混进了南城

准备趁着骠骑军在某些事情上做不好的时候,挑事生非,但是陈群没想到的是,赵云和张辽,并非是大汉传统意义上的军将!

最为明显的区别,赵云和张辽都具备治民的能力!

周代卿大夫时期,军事民政是合一的,开始分开来的初期转折点是在战国。商鞅在秦国推行郡县制时,郡守管民、郡尉治兵,已经出现文武分工,但全国性制度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刺史监察郡国,开始形成军政互不统属的体系,但制度并不彻底,特别是在边境和特殊时期,太守依然可以领兵。

到了东汉初年,为了钳制并凉,山东开始加强了文治,贬低武夫。

东汉末年时期,桓灵二帝又放开了‘刺史’、‘州牧’的权柄,又重新强调‘军政合一’,但是效果么,除了给野心家增光添彩之外,没有起到对大汉社稷提供什么续命的效果。

所以陈群就想当然的认为,赵云也好,张辽也罢,对于处理大量人口的问题没有什么策略

什么?幽州?

幽州的人口数量能和冀州相比么?

而且邺城南城集中了三万左右的民众,稍微有些问题处理不好,都不会是小事,也不是什么吃点瑞士卷就能恢复过来的

可陈群万万没想到,骠骑军其实在处理这种类型的问题上,并不陌生,而且关键还不是赵云和张辽,而是骠骑军中的军校等中低层的士官,以及底层的兵卒,在处理类似问题上有了充足的经验!

骠骑军免费的给予了南城民众百姓生活保障,自然需要创建起严格的制度进行保障,而所有的制度都是从户籍上延伸开的

一名骠骑军校按刀立于登记点旁,用洪亮的声音宣布,‘奉军令,即日起,恢复大汉户籍旧制!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尔等需自行推举信得过的伍长、什长,报官备案!自今日起,同伍同什,互相监察,互相担保!’

其实这个‘伍什制度’并不是大汉首创,而是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是创建了,在西汉之时也是沿用,直至土地被兼并,自耕农大量失血变成佃户或是奴隶之后,这种制度自然就没有了基础,也就败坏了。

‘口粮田亩,皆根据户籍统一发放,合并管理!’军校顿了顿,目光扫过周边的邺城民众,加重了语气,‘若有奸细混迹其中,或有不法之徒作奸犯科,一经发现,同伍连坐!知情不报者,同罪!举报属实者,赏!赏格在此!’

军校他指了指旁边立着的一块木牌,上面明确写着赏赐的粮食或布帛数量。

这是在封建时期,基层管理中行之有效的什伍连坐制度。

在此刻的邺城南城,显示出它严酷而高效的一面。它象一张无形的大网,随着户籍登记的推进,迅速在南城编织起来。

虽然没有那么快就能见效,但是至少从现在就开始编织罗网。

为了对冲严格户籍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骠骑军也带来了新生的希望。

在南城边缘一处刚刚清理出来的空地上,锅釜被架了起来。

为了避免产生拥堵和踩踏,根据市坊的不同,分配了不同时间段的施粥地点。

骠骑军特有的大号铁锅,在干燥的柴火舔舐之下,开始散发食物的香味。

面对骠骑军的各种要求,甚至是要清理卫生

邺城百姓民众半喜半忧,但是至少他们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在了眼前的食物上

有吃的,可以活下去,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邺城南城的百姓民众看见了希望,可是骠骑军的后勤文吏们,却面临一场极为艰巨的考验——

如何用有限的粮食,喂饱这满城的饥肠辘辘?

当登记造册、编立伍什的消息传开后,跟随着食物香气,邺城之中的百姓民众,小心翼翼的探出头来,向着指定的登记点汇聚。

他们大多数都是衣衫褴缕,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对未知命运的徨恐,对于战争的畏惧,但‘分粮分田’的诱惑实在是太大,如同黑暗中的一丝微光,驱使着他们迈动虚浮的脚步,奔向光明。

随着柴火噼啪作响,锅釜之中粟米与豆粕在滚水中翻腾,散发出令南城百姓民众魂牵梦萦的粮食香气。

正经的食物!

醇厚的香味!

不含科技和狠活

这香气如同无形的号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队伍从粥厂之处一直蜿蜒到南城城门口,并且还在不断延长。

当下在负责南城某一处粥厂的骠骑军中后勤书佐,约莫四十岁年纪,面容清癯,颧骨高耸,一双眼睛因常年核对帐册而略显浑浊。他原是幽州的一名仓曹,因通晓筹算,为人本分,管理库物严谨,而被吸纳和选拔入骠骑军体系,成为随着赵云南下的军中吏。

此刻,他正坐在一张临时搬来的破旧案几后,案上摊开着帐册,手指飞快地拨动着算盘算珠,发出清脆急促的声响,额头上也微微有些见汗。

站在桌案边上的小吏低声说道:‘王书佐,今日今日用粟米四十五石,豆粕十五石,还有还有些前年陈仓的麸皮,约莫十石,也一并算入。您看,这登记在册的,我们这里负责的城南三坊昨日统计核算,计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