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一百九十四章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九十四章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上(3 / 4)

事防务,可知吴质已经是权势滔天的方面大员,可谓权倾朝野。

饶是如此,他依然“不为乡里所饶”,乃至对司徒董昭叹息,称“我就要被老家的闲言碎语淹没了”。

(吴质)封列侯,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吴)质自以不为本郡所饶,谓司徒董昭曰:“我欲溺乡里耳。”--《魏略》

吴质是曹丕身边的红人,号称“太子4友”(另外3个是朱铄、陈群、司马懿,这4人没1个好货,孝子丕这眼光……),尚且被如此对待;

至于其他既得不到君主宠爱,又背井离乡的士人,其悲惨处境,也便可想而知。

在此背景下,便形成两个特殊结果。

其1是流寓士人对地方军阀的依附性极强。

其2是流寓士人在外州站稳脚跟之后,往往会改易籍贯,方便日后出仕。

造成这1切的罪魁元凶,便是察举制和9品制。

所以,流寓士人天然矮人1头都不止。

咳咳…扯得有些远,但通过吴质的例子我们亦可看出:

无论察举制“乡论”,还是9品制之“簿阀”,都与门第、名望直接挂钩,或者可以直接说,只与门第挂钩!

因为名望都是虚的,作1作秀,啥都有了。

有鉴于此,赵旻才会将披着3学制外衣的科举制搬运至此。

路要1步1步走,赵旻不能操之过急。

曹操杀汉臣之事…

史书有明确记载的,咱不提,咱们看看隐晦提到的1点。

曹操在洛阳大4屠杀汉廷臣僚的始末,魏晋学者借用了春秋笔法。

《魏书》记载很隐晦。

称汉廷大臣是因“缺少粮食”而“自己饿死”的。

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魏书6》

《后汉书》记载则相当明了。

因为范晔著书于刘宋时代,已在魏晋之后,故无所避讳。

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后汉书卷9孝献本纪》

“或为兵士所杀”。

这才是历史真相。

血腥不血腥?

残暴不残暴?

东汉讲究孝道,父母在,则兄弟不分居。

所以,编户口是门大学问。

您品,您细品。

汉末弃婴之根源,便在丁税,这点不再赘述。

汉廷、卫府,乃至天下人走的路,其实都是赵旻这个老狗的套路…

在农耕时代,最重要的资源非耕地,更非财富,而是…

人口嘛!

有了人口,才能有1切嘛!

袁绍…

嘿嘿嘿…

他已经深深后悔,没有招赵旻为婿了。

袁绍麾下两党…

此事说来话长,要从十年前的韩馥时期说起。

此事,咱们以后再说。

陈琳身为建安7子之1,自然有理由瞧不起鲁肃、陈矫和步骘等人的文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赵旻的书要火!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咱们看看,2夏侯行为的逻辑何在。

夏侯玄的生母是曹真姊妹,即曹爽之姑,因此夏侯玄于曹爽为外弟,即姑表兄弟。按理曹爽倒台,夏侯玄势必没有好下场。

玄,爽之姑子也。--《魏书夏侯玄传》

不过有趣的是,夏侯玄的亲妹夏侯徽,又曾是司马师的正室,因此他于司马师为内兄,即大舅子。

虽然夏侯徽早在青龙2年即死去,且《晋书》称其为司马师所鸩杀,不过彼时征兆未明(否则司马师必被好上纲上线、小事化大的曹叡处死)。

夏侯玄在名义上仍与司马氏有通家之好。

景怀夏侯皇后,讳徽,字媛容,沛国谯人也。父(夏侯)尚,魏征南大将军。--《晋书景怀皇后传》

同时,司马师1共有过3任正妻,分别是征南将军夏侯尚女(夏侯玄老妹儿)、镇北将军吴质女、泰山太守羊衟女。

不过吴氏与羊氏均无生育,只有夏侯氏有生育记载,且有5女,可知夫妻感情应该不错。

(夏侯)后无男,生5女。--《晋书景怀皇后传》

大概是对自己与司马氏的关系有信心,夏侯玄遂放弃反抗,束手就缚,回洛阳做了大鸿胪,成了高级政治吉祥物。

不过夏侯玄返回洛阳才发现:

司马懿彼时“年高德劭”(爱惜羽毛)、威望甚隆,或可容他不死;

但威望不及司马懿的司马师兄弟,则断断容不下自己。

(夏侯)玄叹曰:“士宗(许允字士宗),卿何不见事乎?此人(指司马懿)犹能以通家年少遇我,子元(司马师)、子上(司马昭)不吾容也。”--《魏氏春秋》

夏侯玄是征西将军兼雍凉都督,操持着关中的军政大权,他都甘愿束手就擒,那作为副官的其人族叔夏侯霸,自然更没有能力掀起风浪,因此索性弃官亡命,投奔蜀汉。

咱们再来看看夏侯玄与李丰、张缉的串联问题。

当然,事实证明,这纯属莫须有。

《魏书》称夏侯玄与李丰、张缉合谋,意图先杀司马师,再由夏侯玄出任大将军,振兴魏室。

然而在现存的大部分史料中,均难以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