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梦里(1 / 2)

第219章梦里

翌日晨起,阳光透过纱帐照进来,唤醒了睡梦中的郑明珠。朦胧间,瞧见男人坐在案边,难得提笔写画些什么,模样认真。沉思片刻后才想起,昨夜是有说过让这人替自己处理宫务来着。她拖踏着软鞋缓缓来到案边,随手拿起一卷已阅过的卷册。是关于藩王女眷在行宫的居所。

萧姜圈出了几处不妥,将往日有旧怨的两位亲王之妻调了位置,住得远了止匕

这种细枝末节,连对着簿册的少府太官和中宫令都不了解。萧姜却了如指掌。

正思忖时,男人回望过来。

萧姜只披了件墨色寝衣,轻而薄的布料紧贴脊背手臂,勒出健劲的线条。他前襟大剌剌敞着,提笔时露出胸膛上的斑驳淡疤。碰上她的目光,又好似故意一般,那点布料顺着肩膀滑落。萧姜撂下笔,张开长臂揽住她的腰,牵带着靠坐在案前。萧姜拿起案上的卷册,俯贴在她耳畔,问道:“臣已按照吩咐阅过宫务,娘娘可要查验?″

一句不着调的戏言,郑明珠却有一瞬恍神。她想到梦里的情形。

良久,郑明珠直接岔开话题,问道:“昨夜,到底是怎么了?太后做了什么。″

将昨日之事一一了解后,郑明珠立时决定遣人去了安养殿,将三位郑家女儿接回到原本的宫宇去。若无要紧事,,非召不得外出。太后的心思,她怎能不知。

若太后是安分的人,也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可入宫的三个郑家女,年纪轻轻,如同白纸一般。

若被太后利用,做出什么害人之事,她作为中宫是罚还是不罚呢?几日后,令使传回消息,与长安临近的藩王女眷已在路上,不日将抵达长安。

其中属河间王妃仪仗最快,昨日已抵渭南郡境内。自高皇帝到今日,剩下的这些藩王里。胶西王盘踞东方,而剩下的几个小藩王守踞西南荒僻之地。

几个小藩王中,又以河间王为首,同进同退,算是一体。所以此次为太后庆寿,主要拉拢的对象,便是这位河间王妃。与其余几位王妃不同的是,河间王妃此行携了自己亲生的幼子同来长安。郑明珠对此感到奇怪。

这次太后庆寿,邀请诸王妃入长安的目的,朝廷和藩王双方彼此心知肚明。不过是借着名头互探虚实罢了。

这种内战一触即发的时候,长安危机重重。但凡有得选,众藩王不会允准女眷入长安。

更何况是亲子。

所以河间王妃带幼子来此,太古怪了。

去细查一番后,才得知现在的河间王妃乃是老王爷的续弦,出自当地豪族谢氏。

在王妃嫁给河间王之前,老王爷的几个公子均已及冠。世子之位也早早定下了。

但现河间王妃嫁给老王爷后,又生了幼子,颇得宠幸。最初几年,老王爷大有改易世子的意思。

后来,是因这幼子生来哑疾,在三四岁时才发现。老王爷这才歇了改易世子的心思。

但世子对这个差点夺位的弟弟,可说怀恨在心。在谢氏庇护下,才安稳长到十岁。

对河间王妃来说,长安这点危机,远不如王府中的龙潭虎穴来得危险。所以将幼子带在身边,亲自照看。

得知底细后,郑明珠第一时间唤来几位太医。老太医令带着翟太医,并三四个药丞在栖凤阁偏殿研治药方。治哑疾的药方。

只可惜,哑疾自古难医。就算是太医令,也束手无策。“娘娘,恕臣无能。可否待河间王妃与小公子入行宫后,望闻一番,再行诊治?″

翟太医躬身请罪。

郑明珠点点头,嘱咐道:“那小公子体弱多病,再拟几个温补的方子准备着。”

“是。”

心意尽到便好,哑疾哪是那么容易治的。

思及此,郑明珠倒想起从前在乌孙遇见的一个马奴,也是天生的哑疾。同她和萧谨华一样,成日在马厩里打滚。

后来那哑疾,倒不治而愈了。

她把翟太医叫了回来,仔细说与对当听。

“…在巴蜀之地,的确有一种能治哑疾的草药。但那草药性烈,有活血化瘀之功,对躯体有一定损伤。”

“且…若小公子的哑疾问题出在声喉部位,什么药都是不行的。”翟太医回禀道。

谈论间,思绣从外殿回来,像是有话要说。“你先下去将方才提起的几样草药备着。“郑明珠对着翟太医说罢,便随着思绣一同回到内殿。

屏退宫人后,思绣忧心忡忡道:

“今晨,太后下旨命孟夫人入宫。”

郑明珠动作微顿。

孟夫人。

先前还摘了孟夫人的封诰,又是禁足,又是惩戒。怎么现在倒想将人接进宫来了,打得什么主意?“晚点将我们送进安养殿的宫人唤来,厚厚封赏一笔。”思绣明白郑明珠的意思,立刻前去打探消息。第三日午后,孟夫人入宫了。

看安养殿那一番收整热闹,是要留人在宫里住到寿宴结束。也不能责太后不把郑明珠这个后宫之主放在眼里,毕竞向栖凤阁请示过,以解闷说话的名头入宫。

太后又是寿诞在即,若是拒绝,倒成郑明珠的不孝了。安养殿,后园。

池中绿藻随风波荡起伏,阵阵蝉鸣不断,却盖不过亭中的欢声笑语。三个郑家女儿坐在下首,一连几日,太后慈爱的态度令这两个新进宫的小姑娘放松不少,时不时冒出句妙语。

唯有郑竹面无表情,只从她手中皱巴的软帕中看出几分不安。孟夫人掬着笑容,对太后多番奉承,见太后对往事当真既往不咎,才安下心来。

“本宫年岁大了,亲眷在身边陪伴,倒是比从前的日子还自在。”话罢,太后看向身侧的郑兰,道:“也是兰儿细致体贴,本宫的身子才康健不少。前几日听兰儿总说起母亲,亦是借此机会,让你们母女相见。”郑兰闻言垂下眼帘,默不作声。

几人纷纷应和,郑竹一言不发,面色苍白比纸。这时,太后注意到郑竹,笑着询问道:“竹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