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241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试度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1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试度田(2 / 5)

“孤欲邀景升称楚公,共制大耳,奉孝以为可行否?”

曹操称魏公,就是希望由他能担这个“骂名”。

既然有了第一个,那么一向野心勃勃的刘表再称公,就不会挨太多的骂声了。

尤其还有曹操帮他撑腰。

这有利于促成新的曹刘同盟。

郭嘉轻咳一声,敛袖对曰:

“明公此议,可谓因势利导。”

“刘景升素有野心,若受楚公之印,必与刘备争衡南土。”

“然或使汉室爵赏自此愈滥。”

“……今日许表称公,明日西凉、汉中皆欲效尤。”

郭嘉先是肯定了曹操此计的益处,但又话锋一转提到了他的弊端。

显然,郭嘉认为此举弊大于利。

曹操沉吟许久,缓缓道:

“孤岂不知滥爵之弊?”

“然方今天下鼎沸,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观四海英雄,莫不觊觎王爵。”

“吾此举,不过如奉孝所言,因势利导耳。”

“至于西凉韩遂、汉中张鲁,鼠雀之辈耳,安敢效尤?”

“愿奉孝无忧。”

郭嘉见此,也不再相劝,只补充了一句:

“可阳遣使奉玺绶,阴令蔡瑁进之。”

“刘表见此,必不相拒。”

曹操抚掌称善,乃从其言。

即命尚书台拟诏,使谒者赍楚公印绶往襄阳。

又密赐蔡瑁金五百斤,嘱曰:“大事可图,就在今日。”

随后,曹操正式迁都邺城。

开始征用北方的人才。

以清河人崔琰为西曹掾,使人再去征辟。

崔琰拗不过曹操威逼,只得应从。

又听闻河内温县,有一大才。

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姓司马名懿,字仲达。

乃颍川太守司马隽之孙,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簿司马朗之弟也。

遂征辟其为文学掾。

时司马懿时年二十五岁,知天下风起云涌,正是丈夫立功名之时。

乃应曹操之召,赴魏国受任。

由此,

魏国新建,文武大备。

共相辅佐,人人称盛。

不表。

……

冀州,渤海。

却说李翊携群臣上表,劝谏刘备称了齐王。

自己也受命领了丞相一职。

既为丞相,便要开府。

刘备非常开明大方的让李翊自己挑选家臣,为的就是减轻李翊的工作负担。

不希望他再像之前那样劳累。

李翊对此也毫不客气,依照汉丞相府旧制。

征用刘备元从孙乾为长史,总领府事。

用陈到为司马,督军事,掌宿卫精锐。

用荀攸为主簿,管机要文书。

用徐盛为参军,谋议丞相府上军事。

用甄尧为功曹,辅佐李翊处理政务。

有了一帮人才的帮忙,李翊也得以正式治理冀州。

开始大刀阔斧的整改,袁氏在时的陋习。

首先便是抑制土地兼并。

这是李翊一直想做,但没实力做的事。

因为这损害的是地主豪强的利益。

可如今河北政权重新洗牌,利益重新瓜分。

李翊手中有兵有枪,有一批忠实拥趸。

是时候对豪强动刀了。

李翊当即颁布通告,言: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

“下民贫弱,代出租赋,不足应命。”

“一夫耕而百夫食,仓廪虚而府库竭。”

“当峻法制,以抑强宗。”

于是颁布《限田令》,言道:

“凡占田过五百亩者,余田没官,分授无地之民。”

“敢隐匿者,以盗官田论。”

“奴婢过百口者,皆释为编户。”

没错,李翊的《限田令》就是仿照刘秀的度田制,以限制土地兼并。

早在徐州时,李翊便派遣太史慈到豫章去,让他在那里进行度田的初步尝试。

太史慈到任之后,将自己的失败与成功经验,一一记下,发给李翊。

李翊览后,心中也有了个大概的数。

凡事不能操之过急,李翊这道法令,看似严苛。

实则也是选择性的打击。

在冀州一定范围之内,筛选一定的目标进行度田。

如果无差别覆盖,李翊也怕一石激起千层浪。

毕竟这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

还是决定温水煮青蛙,慢慢下刀。

可饶是如此,依然使渤海豪族惶恐不安,人心躁动。

长史孙乾遂找到李翊,谏曰:

“丞相初镇河北,宜抚士族以安人心。”

“今骤夺其田,恐激变乱,反为魏寇所乘。”

甄尧亦是出身豪族,唯恐刀子落在他们家身上,也出言谏道:

“冀州诸豪族盘根日久,部曲私兵,不下万人。”

“若逼之过急,彼等投曹,则冀州危矣。”

“惟明公慎之!”

李翊又岂会不知道这些豪族,是有自己的私兵部曲的。

要知道,

老刘起家之时,都是靠着麋竺提供的私兵、钱粮。

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加坚定了李翊度田的决心。

就拿李典的家族来说。

他们家的宗族,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居然能够击败吕布的军队。

虽然吕布军当时没吃饭。

但族人私兵,击败全副武装的正规军,这事儿本身就挺震撼的。

李翊当然可以通过维护豪族的利益,来让他们安分守己,支持自己的统治。

可代价呢?

这些豪族必然大肆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