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都市言情>1983:弃艺从文开始的文豪> 第119章 乡土文学是主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9章 乡土文学是主流(1 / 2)

“呼呼乎……”

李有思吹了一声话筒,原本他以为自己宠辱不惊了,但是站在这里俯瞰无数名人,那一丝丝骄傲才在心中产生。

他说道:“先讲讲我自己吧……我小的时候,我爸妈偶尔会给我一毛钱,买八分钱的洋芋(土豆)粑。大小和巴掌差不多……一家三口人吃的就跟过年一样,我至今不能忘怀。

事后当了作家,接受很多人的宴请,吃什么东来顺、楼外楼几十上百块钱一桌席,但是我总也找不到八分钱的洋芋那样的美味和感觉。”

说完李有思摸了一把眼泪:“我爸妈在前几年过世了,如果看到这一幕,我觉得他们会是欣慰的。”李有思声情并茂。

年轻一点的作家和记者在他这情感的渲染下面,还真的挤出来一丝丝眼泪,就这么带着一丝可怜看着李有思。

太励志了!

于佳佳立马聚焦李有思,这一次因为李有思的肢体动作,尼康相机总归是对焦了!她咔嚓拍下来照片。“接下来说说《落叶归根》吧。我很喜欢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汪老不是有个称号是中国最后的士大夫吗?”

李有思没撒谎,他是真喜欢汪曾祺,这老登的功力太深厚了,融会贯通了很多传统文化。

台下,汪曾祺坐在北平文联队伍当中。

北平文联林斤澜看向了汪曾祺:“人也是你读者呢!不得了,你这影响力。”

汪曾祺把烟杆又敲了敲,就笑了笑,不说话。

心中自然有些欣慰和高兴。

不过和李有思一样,他遇到事情很淡定……当年下乡几年吭哧吭哧掏粪都是一声不吭,汪曾祺身上真有股沉稳的气质,大器晚成的人似乎都如此。

李有思继续:“看完不少小说之后,我便想……要不要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小说,毕竞这几年都是伤痕、知青文学。”

“后来一直没有灵感。”

“在文工团工作的时候,我是乐器手,就是吹笛子的,遇到位湖北的老师傅,他手把手教我吹唢呐!我学会了,他走了。”

“他是知青,终于回家了……“落叶归根’是老人家的执念……然后我想这是不是所有人的执念呢?这应该属于文化之根吧?于是我写了!”

“当然我和不少同志讨论过“寻根文学’,我这个开拓者不过是撞在了枪头上而已。”

“现在我只是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一”

“伤痕文学、知青文学是文学史上面比较意外的产物,没有哪一个国家经历过那么特殊的一个事情!当然这是幸运也是不幸的。”

“不幸的是,文学走了几年的歪路,毕竟知青不过是时代的一次玩笑……长远看,二十世纪初,鲁迅先生他们早早给过答案,乡土文学才是主流!寻根文学也许是带领大家回归乡土的一次尝试!”“不论如何,聚焦于基层,聚焦于群众还有聚焦于广袤的土地才是文学基础。”

演讲完毕,下面响起来热烈的掌声。

他的发言算是比较通俗的,但是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从后面的文学史上面来看,写伤痕文学不一定能留名,但是写乡土文学的历史地位明显高!

乡土文学始终是主流,这句话是变不了的,至少在这几千年的农业大国里面是这样的。当然乡土不仅仅说是农村,如果广泛一点,后面是些乡镇、城市也能归咎于人的「乡土’。

刚一落座,阿诚就探着脑袋瓜看过来。

“演讲的很好,准备过吗?”

“周编辑提前通知过了。”

剩余几人看了一眼附近的周燕如。

周燕如看向了阿诚和韩少功,问道:“阿诚同志,韩同志,有兴趣给《北平文学》供稿吗?”李有思无语,这么重要的场合说这种扫兴话。

现在的阿诚刚刚成名,倒是很乐意:“我有一部作品在构思了,如果您需要的话,过几天拿给您。”阿诚的三部作品都是这两年写下来的,后世写过一些短篇散文,但是都没有这三部作品优秀。不过能写出来这三王又是多少作家的一辈子。

韩少功说道:“过几天我回湖南了,寄给您。”

颁奖仪式结束,最先离开的后排的记者,他们跑出去准备撰写一个大新闻。

张光年和刘白羽朝着李有思走了过来:“张老,首长。”

刘白羽又把作协的其他几位主席稍微给李有思介绍了一下:

“丁玲,你应该听过,周扬我们文联主席…这位就是王蒙了。然后才颇为骄傲的说,这是我们总政的创作员!”

“我早听过了,你不用再重复了。”张光年吐槽了一句。

李有思看过去,王蒙在杂志社见过,丁玲、张光年还没说过话……

李有思相继打了一个招呼。

下午,作协开了一个座谈会,这是每一次颁奖仪式结束之后,都会进行的。

会议上面,丁玲提出来:“阿诚的《棋王》,李有思的《落叶归根》以及韩少功的《爸爸爸》都是寻根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三人的作品都获得了广泛欢迎和热烈讨论。”

丁玲和王蒙在前几个月给李有思的《落叶归根》写过文学评论,两人在文学评论界也有些影响力。都是好评,所以李有思对于两位老领导很待见……不过作协的其他几位成员发表过恶评一一谁送过礼不太清楚了,但是谁没送过李有思记得一清二楚啊!

他倒是没有第一时间发作,毕竞现在没必要。

会议说得内容都是那一套,三人都是跟着点头称是就行。

会议结束,巴金招招手,把李有思喊了过去。

巴金说道:“新作品我看了,《追风筝的人》会在这个月月底就在《收获》上面发表。为啥不写寻根文学了?”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些奖很多时候,都是这些青年一代人能够和老作家交流的机会,这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

韩少功和阿诚见到巴金之后,微微鞠躬表示尊敬。

李有思回道:“巴金先生,这个是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