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都市言情>1983:弃艺从文开始的文豪> 第119章 乡土文学是主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9章 乡土文学是主流(2 / 2)

笔会采风时候的灵感,寻根的灵感不是一蹴而就的。”“新书发了?”韩少功问道。

“嗯。”

阿诚听到追风筝的人,似乎有点回忆:“哦!你写的风筝啊?难怪,笔会的时候你人老拿着风筝到处逛。”

韩少功也回忆起来了,李有思那几天那么奇怪,原来人家去找小说思路了。

“不过,我可以说,这也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文学风格就是要不断尝试的,深耕一个地方是好的,但是往往伟大的作家都是全面的。”巴金笑着说道。

“您老这么说……那我是真荣幸。”

李有思伸出手和巴金握手,老人家的手上面老茧和褶皱比较多一一有心的记者早早学会了抓拍。这一幕应该叫做,文学上面的历史性会晤!

“以后来魔都,我请你去大饭店吃饭,今日先到这吧。”

“您老乐意,我去了魔都,铁定第一时间拜访,主要怕您没时间见我!”

“时间挤一挤总是有的。”

巴金拄着拐杖和李有思道别,作协的几位负责人员连忙搀扶老人家离开。

韩少功说道:“羡慕啊!”

李拓刚刚才从几个朋友那里脱身过来,说道:“老人家都喜欢有朝气的年轻人,少功你虽然成名早,但是不够年轻,不然也能脱颖而出!”

“也不一定,有才的也行,汪老不就是年老成名吗?”

第二天,《人民日报》发布了专稿。

“寻根文学“的春天一一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纪实

昨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京隆重举行。21位作家获奖,其中21岁的李有思凭借《落叶归根》成为最年轻获奖者,与阿城、韩少功等共同引领“寻根文学“新风向。作为获奖代表发言的李有思,以童年记忆中的八分钱洋芋粑开场,讲到文工团老知青教他唢呐的往事时,这位年轻作家几度哽咽。“落叶归根不仅是个人命运,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

几乎每一次颁奖仪式结束之后,《人民日报》都会进行专稿评论,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习以为常了。

但是李有思的名字,作为第一人又一次被小范围传播起来。

从这报告来看,《人民日报》擅长纪实,但是《北平日报》就不一样了。于佳佳写了一篇报告《历史性会晤一一新老一代的交接!》

“在全国优秀中篇小说颁奖仪式上面,我们能看到这么一幕……巴金双手给李有思颁奖,面带笑容,脸上都是期待。

结束之后的座谈会议上面,颇为器重的和李有思握手。

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性人物,和二十世纪初的文坛最后的老人家,两人在会议上面的会晤,似乎是文坛有一段既具有历意义的画面……这是世纪初的文学和新生代文学的交汇和传承!”

比起来报告获奖,于佳佳抓住了两个画面。还特意配上了两张照片。

一时之间,这篇通俗一点,对于喜欢八卦的人民群众来说,看到于佳佳的报告会更加感兴趣一一不过唯有一点就是容易把李有思捧得太高,但是无良媒体不在意这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