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车间里弥漫着一股激动的气氛时,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赵厂长,这里就是你们说的技术攻关现场?”
众人闻声回头,只见厂长赵兴国正陪着一个身穿灰色中山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者走了进来。
这位老者约莫六十岁上下,面容清癯,眼神锐利,身上带着一股浓厚的书卷气,与这满是油污和钢铁气息的车间格格不入。
“孙教授,您可来了!”
李卫国一看来人,立刻快步迎了上去,脸上的激动又多了几分敬畏。
“给您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我们厂刚从国外的归来,特聘的动力系统专家,孙振华孙教授!”
李卫国又转身向孙教授介绍道:“孙教授,这位就是我跟您提过的,我们技术科的陈明同志!”
孙教授的目光落在了陈明身上,那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偏见的审视,像是在打量一个有趣的课题。
“哦?就是你,推翻了嘎斯51的原版曲轴设计?”
他的声音温和,但话语里的分量却不轻。
“是的,孙教授。”
陈明不卑不亢地点点头。
“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
孙教授扶了扶金丝眼镜,缓步走到那台刚刚装配好的发动机总成前。
“我看了你画的图纸,很大胆。”
孙教授终于开口,语气平淡,听不出是褒是贬。
“你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优化平衡块的质量分布,来减小转动惯量,并且减轻了整体重量,对吗?”
“是的。”
陈明应道。
“那你如何保证,在减轻了百分之十五的重量之后,它的动平衡性能和抗疲劳强度,反而能超过原版的设计?”
孙教授的问题,一针见血,直指核心。
周围的工人,包括李卫国在内,瞬间都安静了下来,紧张地看着陈明。
这可是真正的专家,不是王浩那种半吊子大学生能比的。
陈明没有丝毫的慌乱,他走到发动机旁,指着曲轴前端说道:“孙教授,您请看。”
“传统的静态平衡,只考虑了质量的对称,但发动机运转起来,活塞连杆组产生的是一个复杂的、大小和方向都随曲轴转角变化的往复惯性力。”
“我所做的,不仅仅是配重,而是通过计算,让平衡块在每一个转动角度上产生的离心力,都能最大程度地去抵消这个往复惯性力矩。”
“所以,我的设计虽然轻了,但它的力矩效率更高,平衡效果自然更好。”
孙教授的眼中闪过一丝异彩,他点了点头,示意陈明继续。
“至于抗疲劳强度,我主要做了三点改进。”
“第一,就是您在图纸上看到的,加大了所有主轴颈和连杆轴颈的过渡圆角,并且对圆角区域的表面光洁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能有效分散应力,避免应力集中。”
“第二,我在材料的热处理工艺上,采用了局部高频淬火,对曲轴上几个关键的、最容易发生扭转载荷的薄弱点进行了强化处理。”
“用最小的代价,换来了整体强度的提升。”
“第三点呢?”
孙教授追问道,他的兴趣已经被完全调动了起来。
“第三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刚才提到的,转动惯量的减小。”
陈明的声音沉稳而自信。
“更小的转动惯量,意味着发动机在加速和减速时,曲轴本身承受的扭转冲击就更小。”
“这就好比,一个瘦子转身,总比一个胖子转身要轻松得多,对脚踝的负担也小得多。”
“这个比喻……”
孙教授先是一愣,随即忍不住笑了起来。
“有点意思,很形象。”
他脸上的严肃褪去了几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棋逢对手的欣赏。
“理论上,你的逻辑是自洽的,甚至是……非常高明的。”
孙教授再次看向陈明,目光变得深邃。
“但是,工程学,最终还是要靠实践说话。”
“纸上谈兵终觉浅,是骡子是马,终究要拉出来遛遛。”
他转头看向厂长赵兴国:“赵厂长,试验台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开始!”
赵兴国大声回答。
“好!”
孙教授一挥手,“那就别等了,把它吊上去,我们听听,这颗‘心脏’,跳动的声音到底怎么样!”
命令下达,整个车间再次高效地运转起来。
天车缓缓移动,粗大的吊钩稳稳地钩住发动机总成,将其缓缓吊起,精准地落在了不远处的发动机试验台上。
工人们迅速地接上油管、水管和排气管。
整个过程,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那台其貌不扬,却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发动机上。
李卫国紧张地搓着手,手心里全是汗。
王大锤和刘师傅站在人群里,拳头攥得紧紧的,比自己当年结婚还要紧张。
林雪捧着记录本,笔尖悬在纸上,却因为紧张而微微发抖。
只有陈明,依旧平静。
他走到试验台前,亲自检查了一遍所有的连接管路,然后对负责启动的工人点了点头。
“可以了,准备启动。”
那名工人深吸一口气,握住了发动机前端的手摇启动杆,用力地摇动起来。
“吭哧……吭哧……”
沉重的金属部件开始转动,发出略显干涩的摩擦声。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点火!”
陈明下令。
随着启动手柄的快速摇动和点火开关的接通,发动机发出“噗!噗!”两声沉闷的声响,仿佛一个沉睡的巨人,在不情愿地打着哈欠。
紧接着,是一阵短暂的、不连贯的抖动。
完了,要拉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