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根指挥棒,在沙盘上轻轻落下,却仿佛有千钧之重,砸在了陈明的心上。
那不是一个地理模型。
那是一片浸透了鲜血的土地。
那不是一个普通的隘口。
那是一个用年轻生命反复冲击,却依旧无法撼动的钢铁绞肉机。
老人收回指挥棒,房间里的肃杀之气,也随之缓缓收敛。
他再次看向陈明,目光变得温和而充满期许。
“孩子,我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你应该明白,你们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辆车。”
“它是一把钥匙,一把能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
“也是一座天平,一座能扭转战场上生死平衡的天平。”
陈明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变得沉重。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743厂的命运,他自己的命运,都和这个国家的命运,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所以,接下来的生产,军方会给你们最大的帮助。”
老人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承诺。
“你们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
“我只有一个要求。”
老人伸出一根手指。
“把它,成百上千地,开到前线去。”
“让我们的每一个尖刀班,都能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铁锤!”
陈明猛地挺直了身体,他感觉一股热血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他没有说太多豪言壮语,只是用尽全身的力气,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报告首长!”
“保证完成任务!”
……
从那间地图室出来,陈明感觉自己像是从一场无声的战役中走过。
何首长没有带他离开,而是领着他,走进了走廊尽头的另一间大型会议室。
推开门,一股浓烈的烟草味和高级知识分子特有的矜持气息扑面而来。
长条形的会议桌旁,坐着十几位身穿军装或干部装的中年人。
他们有的头发花白,有的戴着厚厚的眼镜,每个人面前都放着一个搪瓷茶缸和一本厚厚的笔记本。
看到何首长进来,所有人都下意识地站了起来。
“都坐吧。”
何首长摆了摆手,然后侧过身,将身后的陈明让了出来。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743厂的总工程师,‘铁砧之足’项目的负责人,陈明同志。”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在了陈明这张过分年轻的脸上。
那目光里,有好奇,有审视,有惊讶,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质疑。
在他们看来,如此重大的一个项目,总工程师至少也该是个像孙教授那样头发花白的专家。
“今天请大家来,也请陈明同志来,目的只有一个。”
何首长拉开主位旁的椅子,示意陈明坐下。
“经验分享,以及,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他看向陈明。
“陈总工,你先说说吧。”
“把你们成功的经验,遇到的问题,还有对未来的想法,都跟大家开诚布公地谈一谈。”
陈明点了点头。
他知道,这又是一场“考试”。
考的,不再是技术,而是格局。
他站起身,没有客套,直接走到了墙边挂着的小黑板前。
“各位专家,各位首长。”
他拿起粉笔,声音平静。
“我认为,‘铁砧-1’的成功,只是解决了‘从0到1’的问题。这并不值得骄傲。”
会议室里,几个专家的眉头,几不可查地皱了一下。
“而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是‘从1到1000’的问题。”
陈明在黑板上,写下了第一个词。
“标准化。”
“‘铁砧-1’的每一个零件,都是王大锤、李卫国那样的顶级技工,用近乎于手工艺品的方式打造出来的。这种生产方式,无法复制,更无法量产。”
“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把所有非标准件,全部转化为标准件。”
“把对‘人’的经验的依赖,转化为对‘流程’和‘工装’的依赖。”
“让一个只训练了半个月的新兵,用我们设计的标准工装,就能生产出合格率百分之九十九的零件。”
台下,一位戴着眼镜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开口问道:“陈明同志,这个思路很好。但有些核心部件,比如扭杆弹簧,它的性能就极度依赖于老师傅的热处理和磨削手感,这个要怎么标准化?”
“问得好。”
陈明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第二个词。
“模块化。”
“我们不能把‘铁砧’看成一个整体,而是要把它看成由几个独立的、可以互换的‘模块’组成的平台。”
他画了几个方块。
“动力模块:发动机、变速箱、冷却系统,全部集成在一个框架上。战场上哪个坏了,不用修,直接把整个模块吊出来,换上新的,半个小时,恢复战斗力。”
“悬挂模块:一整套的摆臂、扭杆、负重轮,也做成一个标准单元。哪个坏了,同样是整体更换。”
“火力模块:也就是我们现在空着的那个平台。未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安装不同的武器站。装上大口径榴弹炮,它就是自行火炮。装上高射机枪,它就是防空战车。装上反坦克导弹……”
陈明没有再说下去。
但整个会议室,已经陷入了一片死寂。
所有专家都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板上那几个简单的方块,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足以颠覆整个军工体系的未来。
“这……这是平台化、通用化的思想!”那位老专家激动地站了起来,他的声音都在发颤,“一个底盘,万般变化!这……这能节省多少研发经费和后勤成本啊!”
“陈总工,你的意思是……”另一个负责后勤的军官也反应了过来,呼吸急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