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都市言情>不是造车厂吗?怎么改军工厂了> 第111章 风口的误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1章 风口的误区(1 / 2)

中央战斗大脑!

这五个字,像五座巍峨的,由纯粹的智慧和想象力铸就的山峰,轰然降临,狠狠地,压在了会议室里每一个专家的,灵魂之上!

他们看着黑板上那个由齿轮、投影仪、辉光管和弹簧触点组成的,充满了蒸汽朋克和未来科幻交织感的,匪夷所思的“怪物”。

他们感觉,自己这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关于“科学”、“工业”、“设计”的所有认知,都在这短短的半个小时内,被这个年轻人,用一种不讲道理的,近乎于碾压的方式,彻底地,轰然地,砸成了碎片!他们终于明白了。

周司令为什么会把这样一个年轻人,放在“第一副总设计师”这个位置上。

他们这些人,就像一群被困在二维平面里的蚂蚁,毕生都在研究怎么把线画得更直,把圈画得更圆。而这个年轻人,他直接从三维的空间,告诉他们。

计划,开始了。

过去那种死气沉沉,充满了绝望和互相推诿的氛围,被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于狂热的,充满了创造激情的火焰,彻底取代!

声呐小组,在黄克功这位老专家的带领下,彻底推翻了过去所有的研究方向。他们不再纠结于怎么提高那台主动声呐的发射功率,而是像一群着了魔的疯子,开始没日没夜地,研究起了那个被陈明称作“PLZT”的神奇陶瓷材料,和那个匪夷所思的“仿鲨鱼皮”降噪蒙皮。

冶金小组,吴总工也彻底放下了他那套“毕其功于一役”的完美主义。他不再追求炼出一炉天下无敌的特种钢,而是带着他的徒子徒孙们,开始研究起了那个被陈明p明称作“打补丁”的,“变截面”结构力学。甚至,连负责生活后勤的小组,都像是被打了鸡血。他们不再抱怨基地里的食材单调,伙食差。他们开始研究,怎么用现有的土豆和白菜,通过更科学的营养搭配,让这些夜以继日搞研究的专家们,吃得更健康,更有劲头。

整个“09”基地,这台已经生锈停摆了五年的庞大机器,在陈明的搅动下,被彻底地,激活了!而作为这场风暴中心的“总设计师办公室”,则变成了整个基地的,绝对圣地。

这里,是所有新思想,新方案,新技术的发源地。

也是所有项目组,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唯一可以寻求“神谕”的地方。

陈明,就像一个坐在蜘蛛网中央的,最高明的猎手。他不再去亲手解决每一个具体的技术难题。他要做的,是为这几十个不同的项目组,搭建起一个高效、协同、能够自我进化的,全新的“研发体系”。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审阅。

审阅来自各个小组的,最新的实验数据和技术方案。

然后,用他那超越了整个时代的知识库,和那套冰冷高效的“工程方法论”,在那些充满了错误和弯路的方案上,用红色的铅笔,画出一个又一个的,通往正确方向的,路标。

而林雪,则成了这个“圣地”里,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枢纽。

她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只会记录和绘图的资料员。

在陈明这种高强度的,近乎于填鸭式的“言传身教”下,她以一种海绵吸水般的速度,疯狂地成长着。她不仅熟练地掌握了从反应堆到声呐,从耐压壳体到生命维持系统,几乎所有核心系统的基本原理图绘制。她甚至,已经可以独立地,参与一些最基础的,辅助性的计算工作。

比如,估算不同截面厚度下,耐压壳体的整体浮力变化。

比如,校核那套复杂的“浮筏式减震基座”,在不同频率震动下的应力传递数据。

她的笔记本,也从一开始的,单纯的会议记录,变成了一本写满了各种公式、草图和她自己思考与总结的,真正的“技术笔记”。

她的大脑,就像一台刚刚完成了系统升级的计算机,开始主动地,去思考那些隐藏在图纸和数据背后的,更深层次的,逻辑关联。

这一天,一个负责生命维持系统的小组,前来向陈明汇报他们关于舱内空气循环系统的最新设计方案。“陈总工,根据您的“模块化’和“冗余备份’思想,我们设计了两套完全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小组长指着图纸,兴奋地介绍着,“一套主系统,负责日常的二氧化碳吸收和氧气再生。另一套备用的小型系统,可以在主系统出现故障时,紧急启动,保证艇员至少七十二小时的呼吸需求。”陈明点了点头,对这个方案表示了肯定。

可就当他准备签字通过时。

一直安静地站在他身旁,飞快地记录着会议要点的林雪,却突然,轻轻地,放下了手里的笔。她的眉头,微微蹙起。

她的目光,落在了那张空气循环系统的管线布局图上,又下意识地,瞟了一眼旁边另一张,由她亲手绘制的,“中央战斗指挥中心”的内部结构图。

然后,她的瞳孔,几不可查地,收缩了一下。

“那个……”她犹豫了片-刻,还是用一种不确定的,带着几分试探的语气,小声地开口了。“王工,我……我有个问题,不知道该不该问。”

那个姓王的小组长愣了一下,他有些疑惑地看着这个总是跟在陈总工身边,安静得像个影子的漂亮姑娘。

“林雪同志,你有什么问题,但说无妨。”

“是这样的,”林雪鼓起勇气,她走到那张巨大的图纸前,伸出纤细的手指,点在了“中央战斗指挥中心”和“声呐战位”之间,一个极其不起眼的,管线交汇的角落。

“根据您的设计,主空气循环系统的出风口,在这里。而回风口,在这里。”

“这个设计,可以让新鲜的空气,最大效率地,覆盖到指挥中心和驾驶舱这些人员最密集的区域。”“但是,”林雪的指尖,在那张图纸上,轻轻地画了一个圈,“您看,声呐兵所在的这个位置,因为被几个大型的设备机柜挡住了,所以,它正好处于主回风口的,一个气流死角。”

她抬起头,看着那个已经因为她的话而愣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