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大明王朝1556> 第120章 学生谨记先生教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0章 学生谨记先生教诲!(1 / 3)

当下众生齐声道:“学生等,甘愿受考!”

杜延霖微微颔首,对侍立一旁的杜明道:“取笔墨纸砚来,设座席于庭院天井。”

顿了顿,又吩咐道:“备茶,但无需果品点心,今日非为宴饮。”

庭院天井很快布置妥当。

时值九月,丹桂余香氤氲不散,日光穿过槐叶缝隙洒下斑驳光影。

数十名士子依序坐下,面对着杜延霖临时设于廊下的书案,鸦雀无声。

杜延霖立于案前,扫视一周,朗声道:

“尔等拜师帖上,皆言景仰“躬行’之说。好!既如此,限尔等一炷香内,以此二字为题,作一篇札子。不拘形式,不论骈散,但需尽吐胸臆,阐明你心中“躬行’为何物?与空谈清议有何异同?何以能“为公’?下笔须真,莫作虚言。”

言毕,侍从点燃香炉置于案头,袅袅青烟笔直升起。

庭院里霎时只闻一片沙沙的研墨、铺纸声,间或夹杂着几声因紧张而压抑的轻咳。

众士子神色各异,或凝神闭目沉思,或眉头紧锁推敲,或已奋笔疾书,墨点纷然落于纸面。杜延霖落座于廊下书案后,不再言语。

他深知纸上文章仅是第一关,如同剥开表象看其质地。

他更在意的,是透过这墨迹,窥见执笔人的性情、阅历,以及那份被世情磨砺过、而非仅凭血气激扬的真切体悟。

换句话说,他并非在遴选词章华美的才子,而是要甄别这些士子胸中是否真有那份“践道”的灼灼之火,那份“为公”的拳拳之心。

香燃过半,灰烬寸寸跌落。

杜延霖起身,负手踱步于庭中。

他时而驻足于某位士子身后,默默观其行文;时而俯身,看其纸上所书观点。

他看得极快,目光如电,扫过字里行间,便已了然于心。

行至余有丁案前,杜延霖见其文首句便道:

““躬行者,非坐而论道,乃起而行之。为公者,非空谈仁义,乃以万民福祉为圭臬。”

他微微颔首,手指在案上轻轻一点,未发一言,继续前行。

至毛惇元处,见其正写到:

.………州县胥吏,盘剥小民,此乃积弊之根。欲正本清源,非雷霆手段不可,然雷霆易激变,当如春雨润物,于细微处着手,积跬步以至千里.……”

杜延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依旧不语。

再看欧阳一敬,其,其文笔锋锐利,力透纸背:

………豪强兼并,鱼肉乡里,法度不行,此乃大害!当持三尺法剑,斩邪佞,纵身死族灭,亦求无愧于心!此方为“躬行’之勇,“为公’之烈!”

杜延霖脚步微顿,深深看了欧阳一敬一眼。

一炷香燃尽,余烟袅袅。

“时辰到!收卷!”杜明朗声道。

士子们纷纷搁笔,神情各异:

有的坦然舒展,似胸有成竹;有的凝眉审视己作,似有未尽之意;有的则长长吁出一口气,额角隐见细汗。

卷子迅速被收集至杜延霖案头。

他抽出朱笔,取过第一份文章,展开细读。

笔尖或疾或徐,在纸上划过,落下或圈点、或寥寥批注、或疑问的字句。

庭院里气氛愈发凝滞,只闻得杜延霖笔尖划过纸张的轻响与远处细微的鸟鸣。

约莫半个时辰后,杜延霖阅毕所有文章,搁下朱笔。

“文章已成,然纸上得来终觉浅。”他抬眼看向庭中,唤道:“杜明。”

“老爷。”

“念名,点到者上前答问。”

“是。”杜明展开一张名册,高声念道:

“余有丁!”

余有丁深吸一口气,走出人群,行至廊下对杜延霖躬身长揖:“学生在。”

杜延霖将他那份文章摊在面前,朱批赫然在目。他指着其中一段问道:

“余有丁,你方才文中言“起而行之’,立意甚好。若尔为知县,辖内大户侵占民田,勾结胥吏,状纸堆积,民怨沸腾。你欲“行’,当如何行之?若查明真相,却发现其其背后有州府上官撑腰,弹劾奏章不日即至,尔当如何取舍?”

余有丁略一沉吟,朗声答道:

“回先生!学生以为,躬行践道,首在“明察’二字。侵夺民田,症结必在田契赋税!学生当微服暗访,亲临阡陌之间,询问佃户疾苦;调阅衙门历年卷宗、鱼鳞图册,厘清侵占证据;寻访苦主及知情人,固其证词!务求铁证如山,无可辩驳,方可发难!至于弹劾?”

他声音陡转铿锵:

“学生行正坐端,有铁证在手,何惧谗言?纵被弹劾罢官,为民请命,亦无愧于心!此乃学生理解的“躬行’明察秋毫,主持公道;“为公’一不惜己身,护民根本!”

杜延霖凝视他片刻,不动声色,只提笔录下几字:“下一名,毛惇元!”

毛惇元上前,恭敬行礼。

杜延霖举起他的文稿:

“尔言:“地方积弊如山,非一日之功可除。当如春雨润物,潜滋暗长。’此语切中肯繁。然,若尔为县丞,见衙内胥吏盘剥小民,层层瓜分,已成痼疾,县令庸碌无为,甚至与之沉瀣一气。尔欲如春雨润物,如何“潜滋’?面对十年、二十年或仍难改其状的困局,尔又如何耐得住这漫长孤寂?”

毛惇元神色沉稳,思索片刻方道:

“学生以为,破此僵局,当行“水滴石穿’之策,从毫末处着手。学生若为县丞,必先从最不易引人注目、却又与百姓切身相关处切入。譬如,仔细核对每日钱粮流水,稽查仓库出入秤量,复核每一份刑名词讼文书之细节。抓住一二胥吏的小过小错,深究细查,顺藤摸瓜,敲山震虎,令宵小之徒知所收敛!”“同时,暗中察访品行端方、熟悉庶务者,悉心栽培,于衙门不起眼处徐徐安置,培植同道。此非一日可成之功,学生愿效愚公,以坚韧不拔之志,持守十年、二十年,但求每清一处,吏治便明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