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的第一个周末,圣莫尼卡海滩边的“海鸥”咖啡馆迎来两位特殊的客人。
陈默提前二十分钟到达,选了个靠窗的位置。
窗外,太平洋的海浪拍打着沙滩,几个冲浪者在浪尖起伏。
侍者刚端上美式咖啡,咖啡馆的玻璃门就被推开。
詹姆斯·卡梅隆穿着标志性的格子衬衫和工装裤走了进来,鼻梁上架着副飞行员墨镜。
“陈!”卡梅隆大步走来,声音洪亮,“听说你对我的3D摄像机感兴趣?”
陈默起身握手,能清晰感受到对方手掌的老茧,那是长期操作摄影设备留下的痕迹。
“詹姆斯,感谢你抽空见面。”
卡梅隆摘下墨镜,眼睛下方有明显的黑眼圈。“刚从墨西哥湾回来,连续36小时的水下拍摄。”他点了杯双份浓缩咖啡,从背包里取出一个金属外壳的硬盘,“这里有些测试片段,不过要签保密协议才能看。”
侍者送上咖啡时,陈默注意到卡梅隆的手在微微颤抖,这是长期高强度工作的典型症状。
“你的《飓风营救》汤姆给我看过粗剪,”卡梅隆啜饮着咖啡,“追车戏的镜头调度很有想法。不过今天我们要谈的是”
他压低声音,“未来。”
陈默从公文包取出笔记本,翻开一页密密麻麻的问题清单。
“首先想请教立体摄影机的同步问题。”
卡梅隆眼睛一亮,从口袋里掏出两支钢笔,在桌上平行摆放。“传统3D摄影最大的痛点就是这…”他敲敲钢笔,“双机位同步。我们研发的Fusion 3D系统解决了这个难题。”
接下来的十分钟里,卡梅隆详细讲解了他们的解决方案。
陈默不时插入专业问题,从光学镜片镀膜技术问到数字信号传输协议。
咖啡馆的侍者第三次来添咖啡时,两人已经在餐巾纸上画满了光学路径图。
“你比我想象的懂行,”卡梅隆擦掉眼镜上的雾气,“大多数导演只关心最终效果。”
陈默微笑:“我在中影读书时辅修摄影,毕业论文准备写的就是特种摄影技术。”
他故意没提,这些知识更多来自穿越前的记忆。
卡梅隆打开笔记本电脑,展示了一段水下3D测试片。
屏幕中,发光的水母群在漆黑的深海里缓缓游动,立体效果令人身临其境。
“这是上个月在马里墨西哥湾拍的,”卡梅隆的声音带着自豪,“深度超过200米,我们的设备经受住了考验。”
陈默仔细观察画面细节:“边缘色差控制得很好,但暗部噪点还是明显。”
“见鬼,你连这个都看出来了?”卡梅隆大笑,“这正是我们正在攻关的难题。”
他调出另一组数据,“新研发的CMOS传感器能改善30%,但要完全解决..”
“需要重新设计信号处理算法。”陈默接过话头,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串公式。
卡梅隆瞪大眼睛:“你懂电子工程?”
“略懂一二。”陈默谦虚地说,实际上这些知识来自2023年的公开论文。
他巧妙地将话题转向重点:“听说福克斯给你新片批了2亿预算?”
卡梅隆的表情变得谨慎:“消息很灵通啊。确实有个海洋题材的项目,暂定名《深海奇缘》。”陈默的记忆立刻浮现出《阿凡达》的雏形。他装作不经意地问:“全片都用3D拍摄?”
“90%以上。”卡梅隆的眼中闪烁着狂热,“我们要创造全新的观影体验。不过”
他压低声音,“董事会那帮老古董只肯给1.5亿,说3D电影没市场。”
陈默端起咖啡杯,让氤氲的热气模糊自己的表情:“光影时代可以补足差额,条件是用我的特效团队参与制作。”
卡梅隆的手指在桌面上敲击:“你们有水下动作捕捉经验吗?”
“《飓风营救》里有一段五分钟的水下打斗,”陈默打开电脑展示片段,“全部实景拍摄,没用替身。阳光透过玻璃窗,在桌面上投下菱形的光斑。
卡梅隆盯着手机屏幕看了许久,突然抬头:“你知道最烧钱的是什么吗?不是技术,是时间。我的片子经常超支”
“时间就是金钱。”陈默微笑,“我们可以在中国建个水下摄影棚,比去澳大利亚省30%成本。”侍应生重新送上冰美式,陈默趁机观察卡梅隆随身携带的设备箱。
透过半开的拉链,能看到一台造型奇特的摄像机部件,镜头上并列着两个光学模块。
“双镜头同步系统?”陈默故意用专业术语开场。
卡梅隆眉毛微挑:“你做过功课。”
他从箱子里取出一个黑色金属装置,两个镜头间距约65mm,正好是人眼瞳距,“最新原型机,分辨率已经达到2K。”
陈默接过设备,指腹抚过精密的齿轮组。这触感让他想起2020年参观ARRI总部时见过的古董3D摄像机,而现在,他正握着它的鼻祖。
“动态帧同步怎么解决?”陈默问出关键问题。
“专利级的电子耦合器。”卡
梅隆掏出一块电路板,上面布满微型传感器,“误差控制在0.001秒内,比人脑处理视觉延迟还短。”海浪声隐约传来,陈默啜了口咖啡。2004年的星巴克还没统治世界,这家老店的手冲咖啡带着焦糖般的醇厚。
他故意将话题引向深处:“实景拍摄时,焦平面与立体深度的矛盾怎么处理?”
卡梅隆突然拍桌,引得邻座顾客侧目,“哈!终于有人问到点子上了!”
他掏出钢笔,在餐巾纸上画出示意图,“我们开发了动态焦距算法,让景深适应立体视差”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图纸上投下菱形的光斑。
陈默注视着那些潦草却精准的公式,记忆中的《阿凡达》幕后纪录片突然鲜活起来。他指向某个参数:“这里如果加入眼球追踪补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