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开局死谏,我竟成了东林党党魁?> 第112章 这一日,京师哭号之声,声震云霄,不绝于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2章 这一日,京师哭号之声,声震云霄,不绝于耳!(3 / 3)

呼号声,有人坐立不安,在斗室中焦躁踱步,长吁短叹:

“完了,完了!此等犯禁之举,朝廷岂能轻饶?我等身在国子监,只怕都要受牵连!”

更有甚者,脸色煞白,已悄悄溜出监舍,疾奔而去,要将这惊天动地的消息禀报给北镇抚司、顺天府尹。无论其用意是寻求摘清干系,还是希图阻止。

队伍行进到京师的主街上,瞬间吸引了沿途所有百姓、商贩、胥吏的目光。惊疑、好奇、同情、敬畏……种种情绪在街边汇聚。

“快看!是国子监的监生!”

“他们要去哪?”

“横幅!看那横幅!“正本清源、以公天下’!老天爷,他们这是要告御状吗?”

议论声如同潮水般在街道两侧蔓延。

当队伍行经浙闽会馆门前时,会馆那扇平日里总是敞开的朱漆大门,此刻却紧紧闭合。

然而,门缝后、窗棂后,却挤满了无数双紧张而炽热的眼睛!

会馆内,聚集着众多在京备考的浙闽籍举人、贡生以及一些低阶京官。

此时,他们的手中也在争相传阅着杜延霖的《正本清源以公天下疏》,再亲眼目睹王旒率数百监生以身犯险,赴义叩阙,无不眼含热泪。

“是王司业!他亲自带队!”

“余有丁也在!他是我同乡,浙江鄞县人!”

“他们……他们真去了………”

一个年轻举人喃喃道,手指死死抠住窗棂,指节发白。

他身边一位年长的贡生,眼中含泪,长叹一声:

“读书人风骨,当如是乎!可惜……可惜我……”他话未说完,但未尽之意昭然一一家有老小,功名在身,不敢同往。

就在这时,队伍中不知是谁,或许是压抑太久,或许是悲愤难平,竟带头高呼起口号:

“天下为公!正本源!”

“仗节死义!诛奸佞!”

这口号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

“眶当!”浙闽会馆那紧闭的大门,被猛地从里面撞开!

一个身着半旧青衫、面容清瘫的年轻士子率先冲了出来!

他几步冲到余有丁面前,声音因激动而嘶哑:

“余兄!算我一个!”

余有丁看着他,眼神复杂:“刘兄,此去凶险,恐累及身家功名……”

那年轻士子斩钉截铁:“义之所在,不容辞!”

说罢,也不待余有丁回答,转身便默默融入了监生队伍的末尾。

仿佛是一个信号!

浙闽会馆内,如同打开了泄洪的闸门!一个、两个、十个……越来越多的浙闽籍士子融入队伍之中。队伍继续前行,经过湖广会馆。

这里的反应更为激烈,门口早已聚集了大批士子,议论声鼎沸。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今日庙堂污浊至此,岂能无我楚人发声?!”一个身材魁梧、操着浓重荆楚口音的年轻举人振臂高呼,他目光扫过身边犹豫的同乡:

“尔等怕死,我不怕!我去也!”

说罢,他排开众人,大步流星地融入队伍!!

他的举动点燃了更多楚人的血性!

“同去!”

“算我一个!”

“岂能让浙籍士子与闽籍士子专美于前?!”

呼喝声中,又有数十名湖广士子毅然离群,汇入前进的人潮。

队伍像滚雪球般壮大。

至河南会馆,门前更是几乎沸腾一桑梓受难最深,杜延霖正是河南河工的擎天之柱!他们岂能落于人后?!

数十名河南籍士子,含着热泪,高喊着“为杜大人请命!”,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队伍。

更多的读书人从街边的小茶馆、书肆、客栈中跑出。

他们或许只是普通的生员,或许连功名都没有,只是身着长衫的布衣读书人。

他们拉住队伍中熟识之人询问,当得知是为《正本清源疏》请命、为国除奸时,许多人竞毫不犹豫地站到了队伍后面。

余有丁走在队伍前列,感受着身后那汹涌澎湃、不断汇入的力量,忍不住再次回头望去。

身后,是青衫的海洋!监生的蓝斓、举人的常服、贡生的素袍、甚至布衣长衫……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如同连绵的山峦!

“余兄………”旁边一同发起请愿的监生声音哽咽,看着这从未预想的景象,激动得难以自持:“吾道不孤矣!”

“吾道不孤矣!”余有丁也是泪盈眼眶,重重点头:

“有此同道,死有何憾?!”

“吾道不孤!”“死有何憾!”周围的监生和听到他话语的近处士子,纷纷激动地低声应和,一股悲壮而豪迈的气息在队伍中弥漫。

这一日,京师哭号之声,声震云霄,不绝于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