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开局死谏,我竟成了东林党党魁?> 第131章 能群殴,何必单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1章 能群殴,何必单挑?(3 / 4)

旨,我煌煌大明,千年文脉危如累卵,圣贤道统安在?!”周鼎门生及部分理学信徒顿时爆发出阵阵喝彩:

“周先生所言极是!”“正本清源,如雷贯耳!”

杜延霖神色不变,待声浪稍息,方才缓缓开口:

“周司业忧道之心,杜某感佩。然先生所言“本末’,杜某不敢苟同。”

他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稳而有力:

“先生引《尚书》“正德、利用、厚生’,然先生可知,此三事并列,本为一体,何分高下?正德者,修身明理也;利用者,通晓万物之性以利民用也;厚生者,使黎庶丰衣足食也!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空谈“正德’,而无“利用’之能,“厚生’之术,则德何以正?民何以亲?至善何以止?”他语锋渐锐:

“先生言算学、律法、农政、水利、工技为“末技’,杜某请问:无算学,何以丈田亩、均赋税、理财政?无律法,何以定分止争、彰善痒恶、护佑黎庶?无农政水利,何以兴修陂塘、抵御水旱、使仓廪实而知礼节?无工技,何以筑城郭、造器械、通舟楫、利万民?此等关乎国计民生、社稷存续之实学,在先生眼中竟成“末技’?!”

杜延霖目光如炬,直视周鼎:

“敢问先生,若依先生之见,只读圣贤书,空谈心性义理,便可治国平天下?则我大明两百年,倭患频仍,河工糜烂,边备松弛,民生日蹙,其根源何在?岂非正是因庙堂衮衮诸公,只知高谈阔论“天理人欲’,却于实务一窍不通,致使政令空悬,民瘘日深?!”

此言煌煌,实在令人耳目一新!

支持杜延霖的寒门士子、务实官员,无不精神一振,面露激动之色。

周鼎面色骤然一僵,一时竞未能接口。

吴震见状,轻咳一声,接口道:

“杜学台此言差矣!吏治崩坏,非圣学之过,乃人心不古,私欲横流所致!正因士子不修心性,不明义利,才致贪墨横行,蠹虫丛生!若依学台之法,重“术’轻“道’,只恐培养出一群汲汲于名利、精于算计的禄蠹,于国于民,祸害更甚!”

他语重心长:

“朱子有云:“存天理,灭人欲!’此乃士人立身之本!唯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方能明辨是非,持守节操!若如学台所言,重事功而轻性命,则士子心中只存“利’字,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与商贾何异?此等“人才’,纵有经天纬地之“术’,若无仁义礼智信之“道’约束其心,其才愈高,其害愈烈!秦之李斯,汉之王莽,宋之蔡京,岂非前车之鉴?!”

这番“重术轻道,必生奸邪”的诛心之论,分量极重,直指杜延霖办学核心的隐患。

平台之上,气氛瞬间凝重到了极点。

杜延霖闻言,却朗声长笑,笑声清越,竟压过了湖风与议论。

“吴先生以李斯、王莽、蔡京喻我“求是’学子,杜某……实不敢当!”

他笑声渐歇,目光灼灼,带着一种洞穿世情的锐利:

“先生可知,李斯佐秦,焚书坑儒,所行乃法家“刻薄寡恩’之术,何曾有一丝“仁政’之心?王莽篡汉,托古改制,其行虚伪,何尝真明「周公之道’?蔡京祸国,结党营私,其心贪婪,更与“天下为公’背道而驰!此三人之败,非败于其「术’,实败于其无“道’!其心中无黎民,无社稷,唯有私欲!”杜延霖声音陡然拔高,字字千钧:

“杜某所倡“躬行天下为公’,其核心正在一个“公’字!此“公’,非空泛大义,而是以万民福社为归旨,以社稷安定为根本!“求是大学’分科授业,授的不仅是“术’,更是以“术’践“道’之法门!算学律法,为的是理清赋税,明正典刑,此非“公’乎?农政水利,为的是兴修水利,抵御天灾,使耕者有其食,此非“公’乎?工技百艺,为的是坚固城防,便利民生,此非“公’乎?”

他环视全场,目光最终定格在吴震脸上:

“若无此等经世致用之“术’,“正德’便是空中楼阁,“亲民’便是纸上谈兵,“止于至善’更是镜花水月!先生口口声声“存天理,灭人欲’,然杜某请问,这“天理’何在?是存于虚无缥缈之“性理’,还是存于这黎民百姓的温饱安康、社稷江山的稳固绵长之中?!”

吴震一时竟不能答。

陈淳见状拄着拐杖,颤巍巍开口,声音苍老却带着忧虑:

“杜学台,老朽痴长几岁,斗胆一言。圣学乃立国之本,教化之源。若人人皆趋利务实,弃圣贤大道于不顾,则礼崩乐坏,纲常不存矣!书院若沦为百工肆市,学子皆作匠作之徒,谁来承继圣人之心?谁来持守天地之浩然正气?此非动摇国本、毁我根基乎?”

杜延霖转向陈淳,神色恭敬却坚定:

“陈先生忧国之心,杜某深敬。然先生所言“动摇国本’,杜某不敢苟同。圣人之心,在于“仁’,在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若所学不能解民倒悬,不能固我社稷,空谈“心性’,坐视饿浮遍野、河决千里,此等“正气’,于国何益?于民何补?”

他声音陡转沉痛,饱含切肤之感:

“杜某在河南,亲见河工糜烂,浊浪滔天,数十万生灵顷刻化为鱼鳖!彼时若有精通水利之“匠作人’,能提前筑坚堤、通沟渠,救民于水火,其功其德,岂不胜过万千空谈性理之“君子’?此等“匠作’,正是护我社稷、安我黎庶的擎天之柱!何来动摇国本?实乃巩固国本!”

陈淳羞惭而退。

黄佐见三位同道皆未能压住杜延霖,终于亲自下场,他霍然起身,须发戟张,声如洪钟:

“杜延霖!你巧舌如簧,混淆视听!圣学乃天地之经纬,人伦之纲纪!汝妄贬义理为虚谈,强抬杂技为正学,此乃掘我华夏文脉之根,断我炎黄道统之续!若天下书院皆效汝此“求是’之举,则孔孟之道绝矣!程朱之学亡矣!煌煌千载道统,将毁于汝之手!汝,担得起这千古罪责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