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一不留神就穿越> 第46章 粮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6章 粮仓(1 / 2)

大夏 173 年开春,吴家堡的积雪彻底消融,田埂上冒出嫩绿的麦苗,工坊里的铁锤敲打声此起彼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叶青云却没有丝毫放松 —— 白毛风肆虐蛮族草原的惨状,始终萦绕在他脑海里,尤其是蛮族牧民因缺粮陷入绝境的画面,让他下定决心:必须在吴家堡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以防未来遭遇天灾时,百姓们不至于无粮可吃。

这天,叶青云召集袁七、耶律夫人、王五、唐师傅等核心成员,还有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在中枢府召开粮仓建设议事会。堂屋里,众人围坐在一张大桌旁,桌上摊着吴家堡的地图,叶青云开门见山:“上次蛮族遭遇白毛风,缺粮差点引发大乱,咱们吴家堡虽未受重创,但也要未雨绸缪。今天请大家来,就是要商量建粮仓的事,怎么建、用什么方式储粮,大家都说说想法。”

话音刚落,老农李伯就率先开口:“首领,咱们祖祖辈辈储粮,都用‘地坑储粮法’。在地上挖个大坑,底下铺层干草,再垫层油纸,粮食倒进去后,上面盖层土,既能防潮,又能保温,还省事。”

另一位老农张叔也附和道:“是啊,地坑储粮成本低,不用建房子,挖好坑就能用。去年我家就挖了个小坑,存的玉米到现在还好好的,没发霉。”

袁七却摇了摇头,皱着眉说:“地坑储粮是省事,但缺点也很明显。咱们吴家堡地势不算高,雨季容易积水,地坑一旦进水,粮食就会受潮发霉;而且地坑在地下,取粮不方便,要是存得多了,还得派人下去挖,费时费力。”

唐师傅也点头赞同:“袁主事说得对,我在工坊做过试验,地坑储存的粮食,含水量比地上储存的高不少,要是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用不了多久就会发芽。咱们要是建粮仓,得存够全堡人一年吃的粮食,地坑肯定不行。”

“那用‘堆储法’怎么样?” 有个年轻的伙计提议,“在空地上搭个棚子,把粮食堆在棚子里,底下垫些木板防潮,既方便晾晒,又容易取粮。”

这话刚说完,就被李伯否定了:“堆储法更不行!粮食堆得太厚,中间的热量散不出去,很容易发热、生虫,严重的还会自燃起火。前年邻村就有人用堆储法存麦种,结果半夜粮食堆着火了,烧了大半,损失惨重。”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有人坚持地坑储粮的便捷,有人担心受潮;有人认可堆储法的省事,有人害怕起火。叶青云坐在主位,静静听着大家的意见,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敲击,目光落在吴家堡东侧的一片空地上 —— 那里地势较高,远离水源,通风条件好,是建粮仓的绝佳位置。

“大家先停一停。” 叶青云开口,堂屋里瞬间安静下来,“地坑储粮防潮难,堆储法防火难,那咱们就结合两者的优点,建‘立式仓储’怎么样?”

“立式仓储?” 众人都露出疑惑的神色,显然没听过这种储粮方式。

叶青云站起身,走到地图旁,指着东侧的空地说:“咱们在这片空地上,建几座立式粮仓,高度设为九米,每间隔三米高,就留一道通风口,既能散热,又能防潮;粮仓底部架空,用石柱支撑,离地面一米高,防止地面湿气往上渗;粮仓顶部做成斜坡,盖上瓦片,既能挡雨,又能在顶部搭架子,晾晒粮食。”

他顿了顿,又详细解释:“这样一来,粮食从底部的入口装进去,分层存放,每层都有通风口,热量能及时散出去,不会集中起火;底部架空,地面的湿气进不来,粮食就不容易受潮;顶部能晾晒,收粮时可以直接在粮仓顶部晒干,省去搬运的麻烦;取粮时从侧面的出口拿,不用像地坑那样费力,也比堆储法方便。”

众人听完,都眼前一亮。袁七兴奋地说:“首领这个主意好!既解决了地坑受潮的问题,又避免了堆储法发热起火的隐患,还能兼顾晾晒,一举多得!”

唐师傅也点点头,立刻在纸上画起草图:“我看行!粮仓的墙体用砖石砌筑,结实耐用;通风口可以做成活动的,雨季关上挡雨,晴天打开通风;底部的入口和侧面的出口,都装上闸门,防止老鼠和虫子进去。”

李伯和张叔对视一眼,也笑着说:“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储粮法子!这样建出来的粮仓,肯定能存住粮食,咱们也放心!”

细节很快敲定:计划建造四座立式粮仓,每座粮仓直径十米,高九米,能储存十万斤粮食,四座总共能储存四十万斤,足够全堡五千多人吃一年;粮仓墙体用本地的青石和黏土砌筑,内部抹一层石灰,防止受潮;通风口每座粮仓设三道,分别在三米、六米、九米处,每个通风口宽半米、高一米,装有木质百叶窗,可随时开关;粮仓底部用二十根石柱支撑,入口处设传送带,方便装粮;顶部除了斜坡瓦片,还搭建木质晾晒架,配备防雨布,雨天可遮盖;粮仓周围挖一圈排水沟,防止雨季积水。

议事会结束后,叶青云立刻安排人手:袁七负责采购砖石、木材、石灰等建材;唐师傅带领工坊的工匠,负责粮仓的设计和建造;王五从内卫中抽调五十人,帮忙搬运建材、平整场地;李伯和张叔则带着村里的老农,负责指导粮食储存的细节,比如如何分层堆放、如何放置防虫的草药等。

第二天一早,东侧的空地上就热闹起来。工匠们先平整场地,用石灰画出四座粮仓的位置;内卫队员们则推着小车,来回搬运砖石和木材;老农们在一旁指导,告诉大家地基要挖多深、石柱要埋多牢。唐师傅拿着图纸,穿梭在工地之间,时不时停下来,和工匠们讨论细节:“这个通风口的百叶窗,要做得密一些,既能通风,又能挡住雨水;粮仓内部的石灰,要抹得均匀,不能有缝隙,不然容易受潮。”

建造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粮仓的高度有九米,砌筑墙体时,工匠们需要搭很高的脚手架,既危险又费力。唐师傅就想了个办法,让工匠们先砌到三米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