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道之恒道> 第202章 武经七书(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2章 武经七书(一)(1 / 2)

七卷兵韬贯古今,龙韬虎略见雄心!

孙吴论战分奇正,黄石传经贯古今!

驷马谋深藏计略,六韬智远定浮沉!

万年武备归残卷,犹有风雷动翰林!

此时,赵括凝视着妻子赵雅,缓声道:“那戚继光将军的家庭生活,又会是怎样的一幅画卷呢?”

王大东道:“戚继光的妻子王氏,乃是明朝东阳市王坎头(今画水镇)之女,她可是南溪万户王栋将军的掌上明珠啊!”

接着,王大东继续说道:“这王氏的性格刚烈得很,简直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据史料记载,王氏‘威猛’异常,从一些具体事例中,我们就能对她的性格略知一二。比如说,有一次戚继光被部下用激将法接她到军营,当时面对满营的将士,她竟然毫无惧色,目光如炬,恰似一轮骄阳,威严逼人,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慑。”

“还有在台州一战中,倭寇突然袭击新河城,王氏和‘戚家军’的家眷亲属都被困在了城中。然而,在戚继光和戚家军不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王氏却能镇定自若,就像诸葛武侯一样,巧妙地施展了一出‘空城计’,成功地吓退了倭寇。她的智勇双全,实在是令人赞叹不已啊!”

最后,王大东又提到了戚继光和王氏的婚姻。他说:“想当年,戚继光 21 岁时,与王氏喜结良缘。那时的戚家可谓是一贫如洗,但王氏却毫无怨言。她对戚继光关爱有加,甚至在吃饭时,还会将鱼肉最肥美鲜嫩的中段留给丈夫,而自己则只吃那鱼头鱼尾。”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王氏要么无法生育,要么所生的孩子都早早夭折。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而戚继光在 36 岁时,面对妻子的不育,不得不做出纳妾的决定。他先后迎娶了沈氏、陈氏和杨氏,希望能延续香火。

然而,这一举动却像一把锋利的剑,深深地刺痛了王氏的心。她无法接受丈夫纳妾的事实,心中的痛苦和怨恨与日俱增。而当她过继的儿子也不幸离世后,王氏心中最后的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或许是因为对戚继光纳妾之事始终难以释怀,又或许是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如阴霾般笼罩着她,让她感到无法喘息。最终,王氏选择了一条决绝的道路——她将家中的全部财产带回娘家,然后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戚继光。

王大东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为王氏的遭遇感到惋惜。但他很快调整了情绪,继续说道:“戚继光一生共育有六个儿子,他的后代就像繁星点点一样,散布在山东、浙江、河北、辽宁等地。”

听到这里,赵括心中稍稍感到一些宽慰。毕竟,戚继光将军的血脉得以延续,也算是一种慰藉。于是,他接着问道:“那么,戚继光将军最终是如何与世长辞的呢?”

王大东感慨万分地叹息道:“戚继光就如同那被层层乌云遮蔽的皎洁明月一般,遭受着奸臣的恶意诬陷和诋毁。他的晚年充满了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最终还遭到了罢黜,抱憾而终!令人惋惜的是,他仅仅享年六十岁啊!”

王大东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平复内心的激动情绪,然后接着说道:“可以说,戚继光的一生实在是生不逢时啊!当时的明朝已经如同夕阳西下一般,逐渐走向衰落,而朝中更是奸臣当道,乌烟瘴气。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即使有再大的才能和抱负,也难以得到施展的机会,最终只能怀着满腔的愤恨离开人世!不过,换个角度来看,也正是因为身处乱世,才成就了他和他所率领的戚家军那赫赫有名的威望!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有好的一面,自然也会有坏的一面,这就是所谓的‘道’,也就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王大东越说越激动,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了八度:“他的那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简直就像是黄钟大吕一般,震撼人心!这句诗之所以能够广为传颂,正是因为它饱含着戚继光对国家和民族的浓烈情怀。它不仅成为了戚继光这位英雄形象的缩影,更让后人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位民族英雄的伟大精神境界!而且,你们看那雄伟壮观的山海关老龙,不正是当年戚继光将军亲自带人增修加固的吗?”

赵括不禁赞叹道:“师叔,您的讲解真是太精妙了!恳请您再给我讲讲其他的兵法吧!”

王大东见赵括如此勤奋好学,心中甚是欣慰,于是爽快地答应道:“好吧!那我就先给你讲讲《武经七书》吧!”

“武经七书”,宛如一座蕴藏着无尽智慧的军事理论宝库,其中汇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军事理论名着,更是第一部被官方认定的军事教科书,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这部伟大的着作成书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年),这一年,犹如凤凰浴火重生一般,“武学”在历经沧桑后得以重新开设。为了满足教学和军事训练的迫切需求,1080 年,神宗皇帝展现出了伯乐般的慧眼,他下令让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学者,从当时如繁星般众多的三百四十多部兵书中,精心筛选出七部最为杰出的作品,将它们汇编成一部集大成之作——《武经七书》。这部宝典的问世,不仅成为了武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更是教科书领域的瑰宝,为后世军事家和学者们提供了无尽的智慧源泉。

第一部《孙子兵法》

这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军事着作,被誉为世界兵学圣典的核心精髓。它的作者孙武,生活在春秋末期,约公元前545年至公元前470年之间。孙武字长卿,是齐国人,后来由于齐国发生动乱,他便逃往吴国,并通过伍子胥的推荐,成为了吴王阖闾的将领。

孙武出身于一个军事世家,他的先祖田书是齐国的大夫,因为战功卓着而被赐予“孙”姓。这样的家族背景使得孙武从小就接触到军事知识,并对战争和战略有着深入的理解。

公元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