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的话依然不多,但会在家庭群里转发一些他认为对女儿专业学习有用的文章链接,有时是关于心理学的权威研究,有时是前沿的科技动态。这种笨拙而真诚的努力,封瑶都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她开始更加主动地分享校园生活的点滴,项目进展的喜悦与挫折,甚至偶尔会和母亲在睡前通个电话,聊聊与徐卓远的日常相处。电话那头的张雪华,从最初的谨慎试探到后来的欣慰叮嘱,母女之间那道因前世悲剧而产生的无形隔阂,正在被爱与时间慢慢融化,修复。
---
项目比赛的日子日益临近,团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何阳几乎以实验室为家,抱着笔记本电脑和一堆元件,反复进行着系统的压力测试和稳定性优化,眼下的乌青显示着他的投入。徐卓远在完善答辩稿和演示流程的同时,还要兼顾其他繁重的课业,常常忙得只能在实验室的折叠床上小憩片刻。封瑶则主动承担起了更多的协调、后勤和精神支持工作。她利用前世的经验和更为细腻的观察力,帮助团队查漏补缺,梳理答辩逻辑,准备可能遇到的刁钻问题,同时也在何阳烦躁、徐卓远疲惫时,适时地送上鼓励和舒缓的玩笑,成为团队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和“稳定器”。
就在比赛前一周,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出现在了实验室门口——林浩,计算机学院另一位颇负盛名的学霸,技术能力极强,也是这次创新项目比赛中,被誉为“心桥”最强劲对手的“智学助手”团队的核心成员兼实际主导者。
林浩个子很高,穿着简单的运动服,却掩不住眉宇间的锐气和自信。他目光在实验室内扫过,最后径直走向正在埋头调试设备接口的徐卓远,开门见山,语气听不出太多情绪,像是纯粹的学术探讨:“徐卓远,听说你们的‘心桥’项目进展不错,那个基于微表情和语义分析的情绪识别模块,很有想法。”
徐卓远从代码屏幕上抬起头,神情是一贯的清淡,但眼神锐利了几分:“谢谢。你们的‘智学助手’在个性化推荐算法上的优化,听说也很有突破。”
林浩笑了笑,那笑容带着几分审视的意味,目光不经意地扫过一旁正在整理用户调研数据的封瑶,又掠过抓着头皮苦思冥想算法的何阳,最后落回徐卓远身上:“比赛归比赛,不影响同行交流。有没有兴趣赛前找个时间,两个团队一起聊聊?互相启发一下,说不定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这个提议有些出乎意料。封瑶微微蹙眉,停下手中的动作,前世并没有这一出。林浩此人能力极强,但性格也以争强好胜、善于谋略着称。他的“邀请”,恐怕不止“交流切磋”那么简单,更像是战略性的试探,意在摸清“心桥”的底细,或者想在赛前给主要竞争对手施加心理压力。
徐卓远显然也心存同样的疑虑,他沉默了片刻,与封瑶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随即点了点头,语气平静无波:“可以。时间地点你们定,通知我们就好。”
“痛快。”林浩似乎很满意这个回答,留下联系方式,便干脆利落地转身离开,背影带着一种志在必得的从容。
何阳看着林浩消失的方向,挠了挠头,小声嘀咕:“黄鼠狼给鸡拜年?这家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总觉得没安好心。”
封瑶走到徐卓远身边,低声道:“来者不善。他可能是想探我们的底,或者扰乱我们的备战节奏。”
徐卓远的目光重新回到屏幕上滚动的代码,眼神却比刚才更加沉静和锐利。“无论他想做什么,”他平静地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经过磨砺后愈发沉稳的力量,“无非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最重要的,是做好我们自己,用最终的作品说话。” 他看到封瑶眼中流露出的担忧,递给她一个安抚的眼神,“放心,我们有我们的优势。”
封瑶闻言,嘴角微微扬起,悬着的心落下大半。她清晰地看到,徐卓远身上那种因父亲肯定而寻求外在认可的焦灼与不确定,正在逐渐转化为一种源于内心强大、团队信任和对自己作品自信的从容。这种变化,比她记忆中前世的他,更加成熟,也更加耀眼。
新的枝桠在命运的土壤中悄然萌发,既有对重要之人暗中守护的紧张与牵挂,也有强劲对手出现带来的挑战与变数,更有在亲密关系中与自我认知的深化中获得成长。所有交错的轨迹之下,是少年们愈发清晰坚定的前行步伐,和那份在并肩作战中形成、心照不宣、彼此支撑的温柔而坚韧的力量。前路或许仍有风雨,但他们已不再是孤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