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论坛当日的校园,仿佛被注入了知识与激情的活水。横幅如彩虹般悬挂在主干道两侧,上面书写着激励人心的学术标语。人流从四面八方汇聚,学者们西装革履,企业家们目光敏锐,校内精英们则带着混合着紧张与兴奋的神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节庆般的、高浓度的学术氛围。“情境场”项目的展示被安排在下午创新项目专场的黄金时段,这既是荣誉,也是压力。
上午,封瑶和团队在临时分配的准备室内进行最后的冲刺。设备线路被反复检查,演示脚本被再次核对。出乎她意料的是,徐卓远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实验室或图书馆静候,而是全程陪同在她身侧。他没有过多干涉具体的准备工作,只是安静地存在,像一个定海神针。当封瑶因确认某个流程细节而微微蹙眉时,他会适时递上流程表,并用红笔标出关键节点;当她因紧张而下意识抿紧嘴唇时,一瓶拧开盖子的矿泉水已经无声地放在她的手边。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却强大的稳定剂,驱散了她心底最后一丝不确定的阴霾。
“紧张吗?”在前往会场前,徐卓远趁着其他成员整理物品的间隙,低声问她。
封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深深吸了一口气,目光扫过身边这些并肩作战的伙伴——沈哲一如既往的面无表情,但熟悉他的人能从他比平时更挺直几分的脊背看出他的认真与投入;林晓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兴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苏雨则紧紧抱着她的数位板,镜片后的目光闪烁着坚定的使命感,仿佛握着的不是画笔,而是开启新世界的钥匙。看着他们,封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强大的底气。她摇了摇头,唇角扬起一抹清澈而有力的弧度:“不,是期待。期待我们呕心沥血打磨的‘孩子’,能被这个世界看见,被理解,被认可。”
会场内早已座无虚席,甚至后排和走道都站满了人。当主持人以清晰洪亮的声音报出“下一个展示项目——‘情境场:基于多模态情绪感知的沉浸式叙事交互平台’”时,数道聚光灯瞬间打在团队成员所在的区域。封瑶作为项目主理人,深吸一口气,稳步走上舞台中央。她今天特意选择了一身剪裁合体的浅灰色套装,长发利落地挽起,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修长的脖颈,整个人显得干练又优雅。她的眼神清亮澄澈,姿态从容不迫,仅仅是站在那里,便自带一种沉静而强大的气场,与前世那个在类似场合下会紧张得手心冒汗、眼神躲闪、恨不得缩进角落的女孩判若云泥。
展示正式开始。封瑶的阐述清晰流畅,深入浅出。她巧妙地将复杂的技术内核——多模态情绪感知算法、叙事引擎的逻辑架构、实时渲染的优化策略——与项目背后深厚的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她不再是那个习惯躲在代码背后寻求安全感的技术宅,而是一个能够自信地站在台前,条理分明地阐述理念、展现项目价值的领导者。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不疾不徐,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说服力。
接着是核心演示环节。全场灯光缓缓暗下,只余大屏幕上开始流淌变幻的光影。当模拟的用户情绪数据流接入系统,由苏雨主导设计的视觉界面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开始随着无形的情绪节奏“呼吸”、流动,色彩与形态的演变细腻而精准;沈哲构建的叙事引擎则依据情绪流,实时构建出引人入胜的情感脉络,故事片段如意识流般自然衔接;林晓精心优化的情绪捕捉与反馈模块确保了这一切的精准与即时性,延迟被降到了难以感知的程度。他们选择演示的是一段根据“喜悦-沉思-共鸣-释然”情绪路径演绎的互动片段。没有喧嚣炫目的特效,只有直指内心的情感律动,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会呼吸的情感画卷,让在场观众仿佛亲历了一场细腻入微的心灵旅程,不少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面部表情随着屏幕上的情绪流而微微变化。
演示结束,灯光亮起。会场陷入了短暂的、近乎凝滞的寂静,仿佛众人还沉浸在刚才的情感涟漪中未能回神。随即,如同潮水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轰然响起,一浪高过一浪。封瑶带领团队成员走到台前,深深鞠躬致意。她看到了台下许多观众眼中闪烁的触动与惊艳,甚至有人悄悄拭去眼角的湿润。那一刻,一股强烈的成就感与欣慰涌上心头,她知道,他们成功了,至少在这个舞台上,他们赢得了认可。
提问环节,几位评委和来自不同高校的观众提出了专业且深入的问题,涉及技术细节、数据隐私、伦理考量以及未来迭代方向。封瑶与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沈哲负责解答技术架构和算法优化,林晓阐释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安全性,苏雨则从艺术设计与用户体验的角度补充,封瑶进行总体把控和核心理念的重申。他们对答如流,展现了扎实的技术功底、清晰的项目规划和对潜在问题的深思熟虑。
然而,就在提问环节即将平稳结束时,一个坐在嘉宾席前排、穿着明显是高级定制西装、气质带着几分精英式疏离与傲然的年轻男子举起了手。他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话筒,目光直接投向站在中央的封瑶,嘴角带着一丝看似礼貌却难掩审视与质疑意味的笑意。
“封瑶同学,你们的项目展示非常精彩,尤其是在视觉艺术和叙事层面的创新,令人印象深刻。”他开口,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带着一种惯于发号施令的沉稳,“我是韩朔,受论坛主办方邀请,前来观摩学习。”他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投资人身份。
果然是他。封瑶心中了然,前世记忆碎片中那个带着居高临下评判目光的“相亲对象”形象与眼前之人重叠。但她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微微颔首,目光平静地迎向他,静待下文。
韩朔继续道,语速不快,却字字清晰:“不过,作为一个可能比较现实的问题,我想请教一下。如此精密、近乎实时的情绪捕捉和多模态渲染,对终端设备的硬件算力以及网络传输环境的要求,想必是极高的。这是否意味着,‘情境场’在现阶段,更像是一个停留在实验室理想环境下的‘技术艺术品’,或者说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