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第753章 粤语诗《圆》的诗学赏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53章 粤语诗《圆》的诗学赏析(2 / 4)

达 —— 无论月亮是圆是缺,它终究还是月亮本身,不会因形态的变化而改变其本质。这种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暗含着诗人对生命状态的理解:人生亦如月亮,有圆满之时,也有缺憾之日,但无论处于何种状态,生命的本质始终不变,不必为一时的圆满而狂喜,也不必为一时的缺憾而悲戚。

其次,“月” 是时空跨越的象征,诗人通过 “近嘅睇月”“远嘅望月”“仰月”的时空对比,构建出月亮超越时空的永恒性。“近嘅睇月”“远嘅望月”“仰月”,描绘的是当下的、个人化的观月体验,无论是近在庭院的细看,还是远在旷野的远眺,抑或是抬头仰望的凝视,都是发生在特定时空里的个人行为;而 “月嘅圆 / 千万年”,则将视角从当下拉向了遥远的历史,从个人扩展到了人类整体 —— 月亮的圆满,已经持续了千万年,它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变迁,见证了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这种时空的跨越,让 “月” 的意象不再局限于当下的自然景观,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人类的纽带。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写:“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树科的《圆》虽没有张若虚那样的追问,却以 “千万年” 一词,同样传递出月亮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之间的对比,引发读者对时空、生命与历史的思考。

再者,“月” 是家园情怀的寄托,诗人通过 “十五月圆 / 心满圆月 / 屋企月,家家月” 的书写,将 “月” 与 “家园”“团圆” 的情感紧密相连。“十五月圆”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此时的满月被称为 “中秋月”,象征着团圆。“十五月圆” 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传统文化中 “团圆” 意象的唤起,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家人团聚的温馨场景。“心满圆月” 则将外在的月亮形态与内在的情感状态相融合 —— 当十五的月亮圆满之时,人们的内心也因团圆而充满喜悦与满足,“圆月” 成为 “心满” 的外在投射,内在情感与外在景观达到了和谐统一。而 “屋企月,家家月” 一句,更是将 “月” 的家园情怀从个人扩展到了每一个家庭 —— 无论是自己家中的月亮,还是千家万户的月亮,都是同一个月亮,它照耀着每一个家庭,见证着每一个家庭的团圆与温馨。这种从个人到集体的情感升华,让 “月” 的家园情怀具有了普遍性,引发了所有读者对家园、对团圆的共同向往。

最后,“月” 是生活日常的映照,诗人通过 “白玉兔”“金蠄蟝”柴米油盐酱醋茶 / 衣食住行康乐美” 的关联,将 “月” 从高远的天空拉回到平凡的生活之中。“白玉兔” 是中国古典神话中月亮的经典意象,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传说,为月亮增添了浪漫的神话色彩;而 “金蠄蟝” 则是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代表着平凡的自然生命。一 “白” 一 “金”,一 “兔” 一 “蟝”,一古典一日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在 “月” 的统领下和谐共存,暗示着月亮既是浪漫的神话符号,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景观。而 “柴米油盐酱醋茶”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七件事,代表着生活的琐碎与平凡;“衣食住行康乐美” 则概括了人们对生活的基本需求与美好向往。诗人将 “月” 与这些生活日常相联系,意味着月亮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天体,而是陪伴人们生活的伙伴 —— 它照耀着人们的柴米油盐,见证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成为平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对 “月” 的生活化书写,让诗歌更贴近生活,更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文化传承:古典月意象的现代转化

中国古典诗词中,“月” 是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从《诗经》中的 “月出皎兮”,到唐诗中的 “举头望明月”,再到宋词中的 “明月几时有”,“月” 承载着古人的思乡、怀人、忧国、伤时等复杂情感,形成了丰富的 “月文化” 传统。树科的《圆》作为一首现代粤语诗,并未割裂与这一文化传统的联系,而是在继承古典 “月意象” 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与地域文化,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使其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在思乡怀人这一文化内涵的传承上,《圆》延续了古典诗词中 “月是故乡明” 的情感逻辑,却又以更平实、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进行表达。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将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故乡的月亮上,认为故乡的月亮比别处的更明亮;而《圆》中 “屋企月,家家月” 一句,虽没有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却通过 “屋企月”(家里的月亮)这一表述,将月亮与 “家” 紧密联系在一起 —— 无论身在何处,人们心中最牵挂的,始终是家里的那轮月亮,它代表着家的温暖与团圆。这种情感表达,与古典诗词中的思乡怀人之情一脉相承,却又去掉了古典诗词中那种浓郁的离愁别绪,更多的是一种对家的温馨向往与对团圆的朴素追求,更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家庭的情感需求。

在对生命与时空的思考上,《圆》继承了古典诗词中 “月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 这一主题,却以更豁达、更积极的态度进行诠释。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通过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对宇宙永恒的敬畏;而《圆》中 “月嘅圆 / 千万年” 一句,同样指出了月亮的永恒性,但诗人并未因此而产生对人生短暂的悲叹,而是通过 “唔圆嘅,嘟喺月” 的认知,引导读者关注事物的本质而非外在形态,关注当下的生活而非对永恒的执着。这种对生命与时空的思考,既继承了古典诗词的深度,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生命哲学 ——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