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第753章 粤语诗《圆》的诗学赏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53章 粤语诗《圆》的诗学赏析(3 / 4)

,人们不必为生命的短暂而焦虑,只需珍惜当下,接纳生命中的圆满与缺憾,便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幸福与满足。

在神话意象的运用上,《圆》继承了古典诗词中 “玉兔” 这一月亮神话意象,却又将其与现代生活元素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意义。在古典诗词中,“玉兔” 往往与嫦娥、桂树等意象一同出现,营造出浪漫而神秘的神话氛围,如李商隐《嫦娥》中的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便以玉兔捣药的神话为背景,表达了对嫦娥孤独的同情;而《圆》中 “白玉兔” 与 “金蠄蟝”“柴米油盐酱醋茶” 并列出现,将神话中的玉兔从高远的天宫拉回到平凡的生活之中,让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符号,而是与青蛙、柴米油盐等生活元素共存的自然与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对神话意象的生活化转化,既保留了古典神话的浪漫色彩,又让诗歌更贴近现代生活,体现了现代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

此外,《圆》还将粤语地域文化与古典 “月文化” 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融合。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务实、乐观、贴近生活的文化品格,在《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诗中没有古典诗词中那种华丽的辞藻与复杂的典故,而是用粤语口语化的表达,将古典 “月意象” 与岭南人的生活态度相结合 —— 不追求虚无缥缈的永恒,而是珍惜当下的团圆;不纠结于月亮的圆缺,而是接纳生活的本真。这种地域文化与古典文化的融合,让《圆》中的 “月意象” 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连接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地域的桥梁。

四、哲思表达:从 “圆” 的辩证到生活的本质(续)

“永恒” 与 “短暂” 的辩证,在《圆》中并非引发对生命流逝的悲叹,而是导向对当下价值的珍视。一句,将月亮的时空维度拉至极致 —— 它跨越王朝更迭、沧海桑田,始终以 “圆” 的姿态在夜空驻守,成为人类文明中最恒定的视觉符号之一。而人类个体的生命,相较于千万年的时光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星火。这种对比本易催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的怅惘,可诗人却以 “心满圆月” 巧妙化解:当人的内心因团圆、安宁而充盈时,短暂的生命体验便能与永恒的月亮形成共鸣。就像李白 “举杯邀明月” 时,个体的孤独在与明月的对话中获得超越时空的慰藉,《圆》中的 “心满”,也让短暂的人生瞬间拥有了对抗时光流逝的力量。这种哲思,跳出了古典诗词中对时空的悲情审视,更贴合现代社会人们对 “活在当下” 的精神需求。

“神话” 与 “日常” 的辩证,则让《圆》的意象世界兼具浪漫色彩与烟火气息。“白玉兔” 源自《淮南子》中 “月中有兔捣药” 的古老神话,是古典文学里月亮浪漫特质的标志性符号,它承载着人类对宇宙的想象与对长生的向往;而 “金蠄蟝”(粤语中 “青蛙” 的俗称)是田间河畔常见的生灵,“柴米油盐酱醋茶” 更是家家户户离不开的生活琐碎。诗人将这两类看似无关的意象并置,打破了神话与现实的界限 —— 月光既照耀着月宫中的玉兔,也洒在田埂上的青蛙身上;既见证着神话的浪漫,也陪伴着凡人的三餐四季。这种融合,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 的理念:神话不是脱离生活的虚幻,而是生活理想的升华;日常也不是缺乏诗意的重复,而是神话落地的载体。正如苏轼在《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写下 “人间有味是清欢”,《圆》也在告诉读者:真正的诗意,就藏在神话与日常的交织里,藏在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中。

从这些辩证关系出发,《圆》最终指向对生活本质的追问与回答。诗的结尾 “衣食住行康乐美”,看似是对生活基本需求的简单罗列,实则是诗人对 “幸福” 的精准定义。在物质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超越生活本质的欲望,却忽略了 “衣食无忧、住行安稳、身心健康、精神愉悦” 才是生活的根本。而 “月” 的意象,正是这种本质的见证者 —— 它照耀着人们为 “柴米油盐” 奔波的身影,也见证着人们 “康乐美” 的幸福时刻。这种对生活本质的回归,让《圆》超越了单纯的写景抒情,成为一首具有现实关怀的哲理小诗,为迷茫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份清醒的价值指引。

五、诗学价值与现实意义:短章中的大境界

《圆》的诗学价值,首先体现在对 “方言诗歌” 创作的突破。长期以来,方言诗歌面临着 “地域局限” 与 “艺术表达” 的双重挑战:过于强调方言特色,易让非方言区读者产生理解障碍;若弱化方言特质,又会失去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圆》则巧妙地平衡了这两点:它选用 “嘅”“唔”“嘟喺” 等粤语核心虚词,保留了粤语口语的鲜活感,让粤语区读者能瞬间产生共鸣;同时,诗中的核心意象 “月” 是全民族共通的文化符号,“团圆”“生活” 等主题也具有普世性,非粤语区读者即便不熟悉方言细节,也能透过意象与情感,读懂诗歌的深层内涵。这种 “地域特色” 与 “普世价值” 的融合,为现代方言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证明方言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能成为表达人类共同情感的有效工具。

其次,《圆》在 “古典意象的现代转化” 上极具启发性。中国古典诗词中的 “月意象”,多与 “思乡”“怀人”“悲秋” 等情感绑定,如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的乡愁,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的孤寂。而《圆》则打破了这种固定的情感模式:它既继承了 “月喻团圆”“十五月圆 / 心满圆月”),又赋予 “月” 新的现代内涵 —— 它不再是引发悲情的载体,而是见证生活美好的伙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天体,而是融入 “柴米油盐” 的日常元素。这种转化,让古老的 “月意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