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嘅假嘅》(粤语诗)
线唔系线
讲喺一维……
平面唔系平面
话喺二维……
立体唔系立体
讲话同埋时间四维……
仲有五维六维
七八九十、十一维……
嘟话去到n维
符合逻辑思维?
唔知嘅存在
唔知有几多维度?
唔知嘅喺真嘅
噈似冇嘅嘟喺有嘅……
嘻嘻,冇行过嘅路噈行
行过嘅路喺度散步……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86粤北韶城沙湖畔
解构维度与存在的诗性思辨
—— 树科粤语诗《真嘅假嘅》赏析
在当代粤语诗歌创作领域,树科的《真嘅假嘅》以其独特的认知视角、精妙的逻辑架构与浓郁的方言韵味,构建了一座连接科学理性与诗性哲思的桥梁。这首诗作于 2025 年 8 月 6 日粤北韶城沙湖畔,收录于《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既承载着岭南地域文化的基因,又对人类认知边界、维度存在等根本性命题展开了深刻追问。从文学鉴赏的维度出发,我们可通过语言解构、逻辑溯源、哲思挖掘与文化解码四个层面,探寻这首诗歌背后蕴含的丰富意涵,感受其在诗学表达上的创新价值与思想深度。
一、方言语言的诗性转化:打破认知惯性的符号重构
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核心载体,其独特的语音系统、词汇体系与语法结构,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区别于普通话的表达张力。嘅》开篇即以 “线唔系线 / 讲喺一维……” 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语言范式,通过方言词汇的精准运用,构建了一个兼具理性与感性的认知空间。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唔系”(不是)、“喺”(是)等粤语常用词汇,在诗歌中不仅承担着语法功能,更成为了认知转换的符号 —— 当 “线” 不再被定义为 “线”,而是被赋予 “一维” 的科学属性时,读者的认知惯性被打破,不得不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日常事物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言语言的诗性转化,并非简单的地域文化展示,而是对诗歌表达边界的拓展。正如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所言:“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真嘅假嘅》在方言运用中,既保留了粤语口语的自然韵律,如 “平面唔系平面 / 话喺二维……” 中 “面” 与 “维” 的押韵,形成了流畅的语音节奏;又通过 “嘟话”(都说)、“噈似”(就像)等方言虚词的运用,营造出一种日常对话式的亲切感,让深奥的维度理论变得可感可知。这种 “以方言为桥,连科学与诗” 的表达策略,使得诗歌既具有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又拥有跨越语言边界的思想穿透力。
进一步来看,诗歌中方言词汇与科学概念的碰撞,还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张力。讲话同埋时间四维……” 一句中,“立体” 作为日常可见的空间概念,被 “时间四维” 这一抽象的科学概念所解构,而 “讲话同埋”(说连同)这一充满粤语口语色彩的连接词,则在 “立体” 与 “四维” 之间搭建了一座认知桥梁,让读者在方言的熟悉感中,逐步接受并思考抽象的科学命题。这种表达方式,与艾略特 “客观对应物” 理论中 “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情感” 的理念不谋而合,只不过树科将 “具体事物” 替换为 “方言符号”,将 “抽象情感” 拓展为 “抽象认知”,为诗歌的意象建构提供了新的可能。
二、逻辑思维的诗性呈现:从科学维度到存在追问的递进
《真嘅假嘅》最显着的特征之一,是其对 “逻辑思维” 的自觉追求与诗性呈现。诗歌开篇即围绕 “维度” 展开层层递进的思考:从 “一维” 的线,到 “二维” 的平面,再到 “四维”与时间,进而延伸至 “五维六维 / 七八九十、十一维……” 乃至 “n 维”,形成了一条清晰的逻辑链条。这种逻辑递进并非简单的科学概念罗列,而是通过诗性语言的包装,将理性思考转化为富有节奏感与画面感的诗句,实现了 “逻辑与诗性的共生”。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诗歌中对 “维度” 的思考,与现代物理学中的维度理论形成了巧妙的呼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 “四维时空” 概念,将空间的三维与时间的一维结合,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而弦理论则进一步提出了十维或十一维空间的假说,试图统一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之间的矛盾。“五维六维 / 七八九十、十一维……”“嘟话去到 n 维”,显然并非偶然的数字堆砌,而是对现代物理学前沿理论的诗性回应。但与科学研究不同的是,诗歌并未陷入对维度理论的技术性探讨,而是以 “符合逻辑思维?” 这一疑问,将思考从科学层面引向了哲学层面 —— 当人类的理性思维不断拓展维度的边界时,这种 “符合逻辑” 的认知方式,是否真的能够穷尽世界的本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种对逻辑思维的反思,在诗歌的后半部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唔知有几多维度?” 两句,以连续的疑问打破了前文对维度的线性思考,将 “维度” 从一个科学概念转化为一个关于 “存在” 的哲学命题。这里的 “唔知嘅存在”(未知的存在),既可以指人类尚未发现的维度,也可以指超越理性认知的客观实在。从哲学史上来看,这种对 “未知存在” 的追问,可追溯至康德的 “物自体” 理论 ——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受限于感性直观与知性范畴,无法认识 “物自体” 的本质;而树科在诗歌中则以更具诗性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认知边界的困惑与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