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第841章 解构维度与存在的诗性思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41章 解构维度与存在的诗性思辨(2 / 3)

畏。噈似冇嘅嘟喺有嘅……” 一句,更是将这种困惑推向了极致:未知的是否就是真实的?不存在的是否其实是存在的?这种充满辩证色彩的思考,既符合逻辑思维的递进规律,又超越了形式逻辑的局限,进入了辩证逻辑与诗性哲思的交融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诗歌中逻辑思维的诗性呈现,并非通过枯燥的议论或抽象的概念堆砌,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与生动的语言实现的。冇行过嘅路噈行 / 行过嘅路喺度散步……” 作为诗歌的结尾,以一种轻松诙谐的语气,将前文对维度与存在的深刻思考,转化为对生活实践的诗意指引。“冇行过嘅路噈行”(没走过的路就走),既是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也是对人类认知边界的主动突破;“行过嘅路喺度散步”(走过的路在散步),则以拟人的手法,赋予 “已认知的世界” 以新的生命与意义 —— 即使是熟悉的事物,只要以新的视角去审视,也能发现新的价值。这种将理性思考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逻辑思维不再悬浮于抽象的概念层面,而是落地于具体的生活体验之中,实现了 “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思考与行动的融合”。

三、存在哲思的诗性表达:从维度困惑到生命觉醒的超越

如果说《真嘅假嘅》前半部分的核心是对 “维度” 的科学思考与逻辑追问,那么后半部分则将这种思考升华为对 “存在” 的哲学反思与生命觉醒。诗歌以 “唔知嘅存在” 为起点,逐步展开对存在本质、认知边界与生命意义的探索,形成了一条从 “困惑” 到 “顿悟” 再到 “超越” 的诗性哲思路径。

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诗歌中 “唔知嘅存在 / 唔知有几多维度?” 的追问,与海德格尔对 “此在”(dase)的思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海德格尔认为,“此在” 的本质在于其 “在世之在”,人类通过与世界的互动不断展开自身的存在,而 “未知” 与 “可能性” 则是 “此在” 存在的核心特征。树科在诗歌中所追问的 “未知的存在”,正是海德格尔所说的 “可能性” 的体现 —— 人类对维度的认知不断拓展,本质上是对自身存在可能性的不断挖掘。但与海德格尔偏重哲学思辨不同的是,树科以粤语诗歌的形式,将这种存在主义哲思转化为更具生活气息的表达。噈似冇嘅嘟喺有嘅……” 一句,以 “冇嘅”(没有的)与 “有嘅”(有的)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存在的相对性与复杂性 —— 在人类的认知体系中,“有” 与 “无”、“真” 与 “假” 的界限并非绝对,而是随着认知的拓展不断变化的。这种观点,与中国传统哲学中 “有无相生”(《道德经》)的思想不谋而合,体现了树科对中西哲学资源的融合与创新。

诗歌结尾的 “嘻嘻,冇行过嘅路噈行 / 行过嘅路喺度散步……”,则标志着存在哲思的最终超越 —— 从对 “维度” 的困惑、对 “存在” 的追问,走向了对生命意义的主动建构。“冇行过嘅路噈行”,代表着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这种探索不仅是对认知边界的突破,更是对生命可能性的拓展;“行过嘅路喺度散步”,则代表着对已有经历的重新审视,即使是熟悉的 “路”(象征已有的认知与经历),只要以 “散步”(从容、专注的态度)去对待,也能发现新的意义与价值。这种 “既向前探索,又向后回望” 的生命态度,既符合人类认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穷尽所有 “维度” 或 “真理”,而在于在探索与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与精神成长。

从诗学传统来看,这种对存在哲思的诗性表达,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 “以小见大”“情景交融” 的传统,同时融入了现代哲学的思辨色彩。如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具体的生活场景表达对生命意义的感悟;而树科的《真嘅假嘅》则以 “线”“平面”“立体” 等日常事物与 “维度” 等科学概念为载体,表达对存在本质的思考。两者虽在表达内容与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 “以诗载道”“以思入诗” 的诗学追求上却是一脉相承的。此外,诗歌中 “嘻嘻” 一词的运用,既体现了岭南文化中乐观豁达的精神特质,又以一种轻松的语气消解了哲学思考的沉重感,使得诗歌的哲思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心,实现了 “深刻与通俗的统一”“严肃与诙谐的平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四、地域文化的诗性赋能:粤北韶城的空间意象与文化基因

《真嘅假嘅》创作于 “粤北韶城沙湖畔”,这一地域背景不仅为诗歌提供了创作的空间语境,更赋予了诗歌独特的文化基因与意象资源。粤北韶城作为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之地,既有岭南文化的开放包容,又有中原文化的厚重深沉;而沙湖作为韶城的重要自然景观,既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又蕴含着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诗意。这种地域文化的特质,在诗歌中虽未直接提及,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诗歌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与意象建构。

从语言风格来看,诗歌中的粤语运用既保留了广府粤语的鲜活生动,又融入了粤北方言的质朴厚重。如 “嘟话”“噈似” 等词汇,在广府粤语中较为常用,但在粤北韶城的方言中,又多了一份乡土的亲切感与生活的真实感。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与粤北韶城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密切相关 —— 韶城地处粤北山区,交通相对不便,使得当地方言保留了更多古老的语音与词汇;同时,作为中原文化南下的重要通道,韶城又不断吸收中原文化的养分,形成了 “既传统又开放” 的语言特质。这种语言特质在诗歌中的体现,使得《真嘅假嘅》既具有粤语诗歌的共性特征,又拥有粤北韶城的个性色彩,为诗歌的地域文化表达增添了丰富的层次。

从空间意象来看,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