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扫元> 第275章 议破城妖僧出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5章 议破城妖僧出世(3 / 3)

,已让石山极为满意。

“很好!伯仁思虑周详,进退有度,此战便依你之策而行!”

石山抚掌赞叹,给予了常遇春充分的信任和肯定。

就在石山与常遇春在塔顶纵论战局之时,云岩寺较为僻静的禅院“平远堂”内,檀香袅袅,一位身披赤色僧伽黎的年轻僧人,与须发皆白面容慈悲的云岩寺主持释普明(注2)相向而坐。

这年轻僧人看年纪不过十七八岁,面容颇为奇异,尤其生着一双三角怪眼,眼尾微微上挑,眸光开阖之间,精光闪动,竟不似寻常僧人的平和,反有种洞察世情的锐利与深邃。

释普明自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接任云岩寺住持,便锐意改革,使得寺院香火大盛,声名远播。

至正四年(公元1343年),因平江承天寺遭火被焚,其人调任承天寺住持,负责该寺重修。

此后,释普明因病隐退。至正九年,复归云岩寺住持之位。

这番经历,让他在平江路信众中威望极高,即便元军占据寺院,对其也颇为礼遇,未加侵害。常遇春率部攻陷元军寨堡后,也是延续元军的做法,只是限制僧人的活动。

因而,才有石山今日登塔,山上红旗营将士万分戒备,寺中却能有僧人远远地窥视佛塔之事。

这名年轻僧人相貌奇怪,却是颇有慧根,年仅十八岁,便早已受具足戒。

此刻,释普明看着道衍那双三角眼频频望向窗外高耸的云岩寺塔方向,显然其心思早已飞走。老住持心中暗叹,缓声开口,声音苍老而平和:

“道衍,今日法会,你雅兴不佳,心猿意马,可是塔上的贵客扰了你禅定清净?”

道衍被释普明点破心事,也不着慌,收回目光,双手合十,微微躬身:

“住持明鉴,弟子妄念纷纭,扰了法会清净,罪过!”

正说话间,远处的塔中有人影晃动,显然是石山等人观察敌情完毕,正欲离去。道衍眼中精光一闪,霍然起身,整理了一下僧袍,便欲要向堂外走去。

“道衍!”释普明见状,便猜到了道衍的心思,不由得提高了声音。

他与道衍的首任师父交情深厚,其师病逝后,受托照顾其关门弟子,深知道衍虽然年轻,胸中却有丘壑,更兼志不在青灯古佛之间,实是天下少有的僧人。

此刻见他竟欲主动去寻那手握重兵、杀伐决断的红旗营元帅,心中不免忧虑,乃出言唤住。

道衍脚步一顿,回身望向这位亦师亦友的长者,目光清澈而坚定。

释普明凝视着他,语重心长,声音带着悲泯:

“红尘滚滚,苦海无边。一念决择,便是天涯。道衍,你可想清楚了?”

道衍那双三角眼中再无旁骛,只有一种勘破迷雾般的决然。他再次深深一礼,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淅,仿佛蕴含着坚定的信仰力量,道:

“住持慈悲,垂询弟子。弟子于此伽蓝之中研修佛法数载,日诵经文,夜参禅机,然心中有猛虎,非但未能驯服,反而愈觉躁动难安。

每每闻听世间兵戈四起,苍生倒悬,便觉此身困守山林,尤如龙搁浅水,虎落平阳,空负此七尺之躯,满腔智计,却于这滔滔劫浪无所裨益。”

他略顿一顿,目光投向窗外,仿佛能穿透寺院围墙,看到那纷乱的天下,接着道:

“塔中贵客,弟子虽从未见过,实则早已心慕,观其治军、理政、抚民,皆进退有据,隐然有雄主之象,非寻常草莽枭雄可比。

今日得见石元帅登临云岩佛塔,弟子方才恍然明悟,非是佛法降不了弟子心中的猛虎,而是弟子的修行本不在寂灭空山,而在那波谲云诡的尘世之中!”

释普明闻言,眉头微蹙,欲言又止。

道衍回头见石山还在塔下,又转身目光灼灼地看着老和尚,话语中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使命感:

“如今尘世即地狱,众生皆受业火煎熬。弟子见苦难众生,便如见我佛受难;解众生倒悬,便是助佛度厄。此乃大乘菩萨道之行持,是真正的修行!

石元帅或便是那能挽天倾、解民倒悬之人。

弟子愿效仿古人,以这身佛法智慧,入世历劫,辅佐明主,平息干戈,若能以此换来天下早定一日,苍生早离水火一刻,便是弟子证得的无上菩提!还请住持成全弟子这番尘世修行之心!”

道衍这番话引经据典,将个人抱负与大乘佛法济世精神巧妙结合,既表明心志,又占住佛理高地。

释普明出家数十载,阅人无数,却从未见过如道衍这般,年纪轻轻便慧根如此深种,志气如此超绝,且机辩如此犀利的僧人。他心知此子心志已决,绝非言语所能劝阻,强留反而不美。

老和尚沉默良久,终是化作一声悠长的佛号,脸上悲泯与释然交织: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既然你心意已决,视尘世为道场,救苦为修行,老衲便不再阻你。众生皆苦,望你此去,能秉持慧心,以金刚手段行菩萨心肠,早日助定乾坤,得证你心中的大道!”

“多谢住持成全!”

道衍再次躬敬行礼,随即毅然转身,僧袍飘飘,快步向着石山行去。

他那双三角眼中,闪铄着的不再是佛前的宁静,而是即将投身时代洪流的兴奋与决绝。他知道,属于自己的舞台,正在那烽火连天的平江城下,徐徐展开。

ps:1至顺年间,平江路有户四十六万六千一百五十八,口二百四十三万三千七百;集庆路则是户二十一万四千五百四十八,口一百(零)七万二千六百九十。

两相对比,前者几乎是后者的两倍半,平江路的繁华可见一斑。

2释普明俗姓曹,为元末得道高僧,非野人杜撰,请不要做无端联想。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